老翁牙肉一碰就痛 医师检查才知牙骨质撕裂
- 登载于 保健123
(优活健康网记者/王韵雅报导)70岁阿伯定期进行牙周病追踪,因他口腔清洁不太稳定,常见牙菌斑的明显累积,不过下颚前牙的状况算稳定。近1年来,病患抱怨下颚门牙的牙肉处不适,就像青春痘一样时有时无,有时按压到会微痛。经临床检查发现,下颚右侧正中门牙颊侧有瘘管,在拍摄X光片后,可见门牙区并无明显异常或根尖骨发炎的情形,仅左侧门牙的牙周韧带变得稍微明显。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口腔医学科医师李宛柔表示,由于该病患病状反覆发生,而且偶尔还是会造成病患不适,在门诊为病患进行手术清创并同时确认病因。从牙周手术中看到右下门牙牙根的中1/3段,外侧骨壁有破孔,大小约为高7毫米,宽4~5毫米,在靠近近心端有一片半剥离,质地类似骨头或牙根的碎片,因此诊断为“牙骨质撕裂”。
“牙骨质撕裂”(cementum tears)指牙根齿质(牙骨质)碎片从牙根表面脱落。因为缺乏监别和诊断困难,关于牙骨质撕裂的病例报告和回顾文献相当有限,通常会被诊断为纯粹的牙周病或是牙髓病因。
香港大学跟英国大学共同分析37篇英文文献,许多学者均认为未诊断为牙骨质撕裂之原因,最主要是因为牙根表面撕裂属于一种特殊型态的牙根表面分裂。临床上也会出现包括慢性牙周炎、瘘管或慢性根尖周围炎等症状,容易与牙周或根管方面的其他疾病混淆而误诊。
针对牙骨质撕裂,学者提出2种形成机制和骨质撕裂的传导,分为内部和外在因素:
● 内部因素:主要是先天性的,与牙骨质的固有结构弱点有关,例如营养不良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推测与牙骨质的弱化有关。牙骨质增厚的过程也可能发生沿层结构上出现裂纹,通常多颗牙齿会受到影响。这样的状况即使牙齿受到正常的咬合力,牙骨质裂缝也会慢慢发展,并随著时间的推移扩展成牙骨质撕裂,目前尚不清楚牙骨质老化是否是牙骨质撕裂的原因之一,而有些学者们发现60岁以上的患者更容易发生。
● 外部因素:由压力引起,导致骨折线沿著牙骨牙本质交界(cementodentinal junction)或牙骨质本身发展。一些病例报告都跟牙齿外伤史或咬合创伤有关。此时牙骨质撕裂会发生在咬合创伤的压力侧。
另外也有学者们认为年龄、性别、牙齿类型、磨耗和咬合创伤,这些都是牙齿发生牙骨质撕裂的主要诱发因素。临床上的特色多为单根齿。骨质碎片表现为片状、薄、刺状或撕裂状。X光上可见牙根表面有壁架(ledge)状的凸出物或是异物。有时合并有脓肿并且出现牙周囊袋,类似牙根裂(root fracture)的表现,而牙髓活性检查通常是有反应的。
台湾学者的研究报告显示,牙骨质撕裂的症状在前牙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6成在前牙,3成在小臼齿,而只有1成是发生在臼齿。可能因为前牙美观考量,所以医师和患者都更有意愿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进行诊断和治疗,因此臼齿可能就被当成牙根裂而拔除。
报告中发现,牙骨质撕裂的患者63%为男性、37%为女性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大约60岁,当然也有人认为年龄非重要的风险因素此外,创伤和咬合的影响,包含咬力过度(heavy occlusion),严重磨耗(severe attrition)亦为潜在因素。
牙骨质撕裂要如何治疗呢?牙骨质撕裂治疗方式包含了非手术性牙根刮治和根面平整、翻瓣清创手术、清创手术合并牙周/根尖再生手术或拔牙。学者分析样本,结果发现:
● 断片撕裂的垂直位置是预测治疗结果的最重要因子,其次是治疗方法。
● 位在根尖1/3的断片,治疗成功率最低。
● 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比非手术治疗高。
从上述研究归纳,若能增加对牙根表面撕裂的了解,应可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率,使临床医师得以及早诊断出牙根表面撕裂并适时以手术治疗介入,以提高牙齿保存的成功率。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