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该怎么挑才对? 骨科医亲揭2关键
- 登载于 保健123
(优活健康网记者/冯逸华报导)长辈总觉得走路卡卡,大腿外侧和臀部有酸痛感,无法长时间走路?有这些症状很有可能是髋关节退化所发出的警讯!
15年前,50多岁的上班族张先生,就因步行疼痛影响工作而来到医院就诊,经医师诊断为退化性髋关节炎,且关节已严重磨损,经评估需进行手术换髋治疗。但患者害怕过早置换髋关节、之后恐要再次开刀,因此以工作为由拖延治疗,长年仰赖止痛药来缓解疼痛,直到65岁退休后才准备进行手术。但此时,另一侧原本健康的髋关节也因过度承受压力而加速损坏,不得不置换两侧人工髋关节。
68岁林女士5年前因两侧髋关节退化,接受左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不料术后却因髋臼杯松脱,造成长短脚,日夜强忍疼痛且不良于行,日常起居皆倚靠尚未手术的右脚才勉强支撑。原应立即再次接受手术治疗,但她顾忌首次手术失败的痛楚,迟迟不敢尝试。
高雄市立大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陈崇桓说明,超过5成有退化性髋关节的患者,因考量人工髋关节有使用年限限制,担心未来需要二次手术,因而选择忍痛拖延手术,反加速另一侧关节磨损,因此造成需接受双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陈崇桓表示,根据欧洲统计报告指出,置换人工髋关节后,需再次开刀翻修的常见主因为:垫片磨损、髋臼杯松脱以及髋关节脱臼。他进一步说明,患者如忍痛拖延手术,让退化的髋关节持续磨损,骨头将越磨越少,增加往后手术困难度,并影响术后成效。
患者因疼痛而避免使用患部行走时,除了加速另一侧的磨损,也会让患侧肌肉萎缩无力,导致未来术后增加脱臼机率。陈崇桓呼吁,当髋关节出现一定程度的损害,应尽早接受置换手术,提升良好预后机率。
屏东宝建医院院长李炫升表示,过去传统髋关节手术,需要从大腿外侧或后方切开15公分以上的伤口进行置换,患者术后卧床及复健的时间也较长,但现在微创手术技术精进,可以避免破坏韧带与肌肉组织,有效缩小伤口并减少患者术后愈合时间。
他也提醒,台湾置换人工关节手术的成功率高达99%,在手术技术纯熟的情况下,主要影响髋关节能够长期使用的2大关键,在于材质是否耐磨抗氧化以及能否与患者本身的骨头紧密结合。
关键1:维他命E提升耐磨强度,拉长使用年限
李炫升指出,民众在选择人工髋关节时,需考量垫片能否长期承受磨损。传统材质垫片在植入人体后容易氧化磨损,新一代超耐磨垫片则透过特殊制程技术加入维他命E,提升抗氧化能力,并减低磨损率,可再多增加10~20年以上的使用年限。
此外,维他命E垫片相较传统材质垫片更加轻薄强韧,能为患者争取更大的活动角度,并提供更安全的包覆,降低脱臼造成的二次手术风险。
关键2:3D列印重塑骨骼结构,人工髋关节更稳固
李炫升进一步说明,除了选择耐磨材质外,也要考量人工髋关节与自身骨头的结合度,而髋臼杯是稳固人工髋关节的重要关键。相较于传统髋臼杯,3D列印髋臼杯模拟真实人体骨骼,其表面孔径有助于骨细胞生长,让髋臼杯能够与患者的骨骼紧密结合,减少松脱发生率。此外,对于骨质条件不佳或是骨质疏松的患者来说,更是一大福音。
人工髋关节是陪伴患者的重要夥伴,李炫升建议有髋关节置换需求的患者,应与专业医疗团队评估自身使用状况,选择最合适的材质,来降低关节磨损、脱臼、松脱的机率,以提升人工关节的使用年限。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