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 不可轻忽!小心成为心肌梗塞前兆
- 登载于 保健123
(健康医疗网/记者赖欣平、蔡诚报导)相信许多人都曾听过一个典故,即春秋时代著名美女西施,因患上心痛病而时常捧胸皱眉,虽为病所苦,却反增一股我见犹怜之感,称为“西施捧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若是出现“心绞痛”,先别管唯不唯美,那代表你的心脏可能出现大问题了,应尽速就医检查!
“心绞痛”并非一种疾病,而是泛指所有来自心脏的疼痛现象,主因为心脏没有足够氧气供给,若未及时介入治疗,随时有可能恶化成令人闻风丧胆的“心肌梗塞”。马偕医院心脏内科李应湘医师表示,心脏就像一棵大树,除了三条主要的冠状动脉之外,还有许多微细血管分支。如为冠状动脉出现问题导致心脏缺氧,可藉由药物、心脏支架等方式改善;然因支架仅能放置于直径2-4mm之血管,患者心脏缺氧情形若为其他微细血管所致,则仅能靠药物治疗。
其中,较为人所知的硝酸甘油片(俗称舌下含片),其实也是传统心绞痛药物的一种。李应湘医师解释,舌下含片是藉由让心脏血管瞬间扩大,来解决供氧量不足的问题,“但其为短效、紧急状况时使用”,长期来看还是需要使用其他如长效型硝酸盐、钙离子阻断剂或乙型受体阻断剂等药物来协助控制。
随著医学发展日新月异,除疗效之外,临床治疗也越来越注重患者的“生活品质”。李应湘医师指出,上述传统药物虽有其效用,但有时亦会产生低血压、胸闷、晕眩及头痛等副作用,因此也促成临床上一些相对较温和的新机转药物被开发,协助让用药族群更为广泛,使用药物上能更不受限制。
李应湘医师说,过去在治疗心绞痛,多是直观地透过扩张心脏血管来增加血氧量,但诊间也不时会遇到,因受先天心脏血管条件限制,即便成功以药物扩张血管,“效果仍有限”的患者,如心血管狭窄患者就是其一;而新机转抗心绞痛药物是藉由降低心脏肌肉耗氧量来缓解症状发作时的不适,换句话说,“一个是增加氧气供给量,一个则是降低氧气需求量”。
有些人会担心,降低心脏肌肉耗氧量会不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对此,李应湘医师回应,新机转抗心绞痛药物是让心脏在同样跳动的情况下,放松肌肉收缩程度,不仅可舒缓心绞痛,同时改善心律不整问题,更不会影响血压,因此能降低其他副作用发生机率。
因心脏细微血管分支多又复杂,再加上患者问诊时可能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症状,李应湘医师坦言,即便进行断层扫描、心导管及血管摄影等精密检查,有时也难以确定造成心绞痛的主因。
过去案例有一名中年男性患者,每当进行运动时就会出现心绞痛现象,经血管摄影检查确认其冠状动脉属正常后,试过多种治疗方式,包含长效型硝酸盐、钙离子阻断剂或乙型受体阻断剂等药物,都无法有效缓解,直到使用新机转抗心绞痛药物后,才让患者的心绞痛危机解除。
由于心绞痛可能成因多,李应湘医师提到,当某种药物的安全性相当受保障时,临床上该药物除作为治疗手段之外,也可当作一种诊断方式,提供医师诊断患者时更有利的判断依据,本次新机转抗心绞痛药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此药物在欧美国家已上市十余年,不仅临床试验表现良好,在临床使用反应数据也非常稳定,近来成功于台湾上市,因此,当多种治疗方式都无法有效改善其症状时,李应湘医师便与该名受心绞痛所扰的患者沟通讨论,尝试使用新机转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确实安全且成功改善其患者的心绞痛问题,让患者直呼:“太开心了!”
最后,李应湘医师提醒,台人心绞痛盛行率约为3.5%,意即每百人中就有3、4人为此所苦,因此,进一步的检查治疗相当重要。心绞痛可能是心肌梗塞前兆,“但也可能始终不会演变成心肌梗塞”,因此,建议民众若胸骨下或靠近心脏的位置,出现短暂性疼痛、压迫感、撕裂感或窒息感,即要尽速寻求专业医师协助,共同找出成因跟适合的治疗方式,改善症状同时也可保有患者的生活品质。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