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似感冒变化凶又难治 医吁小心淋巴癌6征兆
- 登载于 保健123
(优活健康网记者/林筱庭采访报导)一名年约50岁的患者,10年前因皮肤红疹与肿块就医,检查发现是“淋巴瘤样丘疹”,历经6年左右的化学治疗却无好转,后续甚至恶化为“T细胞淋巴瘤”,多次接受化疗、放疗亦无明显改善。
恶性淋巴瘤每年新诊断病例超过3,000人,为国人癌症十大死因第9名。初期并无明显特殊的症状,后期是因为引起免疫反应而出现症状,早期常见“烧、肿、痒、汗、咳、瘦”6大症状,若出现其中一个症状,表示疾病侵袭性较高、变化快,需要尽速就医。
中华民国血液及骨髓移植学会秘书长李启诚表示,淋巴癌可分为“何杰金氏病”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东方人多以后者较常见,比例约占92%;“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可再细分为“B细胞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及“NK细胞淋巴瘤”,其中占比较小的T细胞与NK细胞的发生率约占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之10~15%,也是目前最缺乏较新颖且有效治疗的一种淋巴瘤。
而“CD30阳性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多以化学治疗为主,容易伴随恶心、呕吐、掉发或疲倦等副作用发生,让患者在治疗历程上相当辛苦外,也有治疗无效的可能性。此外,许多患者期盼透过骨髓干细胞移植的方式来根除疾病,但移植过程的艰辛及移植失败的可能性,再加上治疗费用的经济支出,双重压力都考验著病友与照护者的信心。
台大医院内科部医师黄泰中说,前述个案即是“CD30阳性T细胞淋巴瘤”,在一线治疗中强忍副作用接受化疗与放射线治疗,却无明显改善,而有效的标靶治疗庞大的经济负担让他一度放弃。所幸,后来替他申请新型抗体药物复合体标靶药物治疗,疗程后检查不出癌细胞,目前稳定追踪已达3年余。
黄泰中解释,根据最新的临床数据,“抗体药物复合体标靶药物”在“CD30阳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第一线治疗上,可以降低5成疾病恶化的风险,7成以上患者可以延长存活超过5年的时间,甚至在现有治疗成效较差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新型抗体药物复合体也可显著延长无疾病存活期超过1年。
黄泰中进一步表示,所谓“抗体药物复合体标靶药物”即是结合“单株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过去在标靶治疗上,往往单独使用单株抗体或是细胞毒性药物,如今医疗科技的进步,让两者产生综效、提升抗癌成果。
以淋巴癌为例,“抗体药物复合体标靶药物”可透过辨认癌细胞上的“CD30表面抗原”有效杀死癌细胞,也提升患者治疗时的生活品质,甚至提供患者治愈的可能性,为生活带来全新希望。
民众在面对淋巴癌上该如何提高警觉?李启诚提醒,越早发现越有治愈的可能性,民众可注意身体的6大警讯“烧、肿、痒、汗、咳、瘦”:
● 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
● 莫名发烧
● 咳嗽
● 盗汗
● 全身发痒
● 体重莫名其妙减少超过10%,并感觉疲倦
若出现疑似的症状,都应提高警觉尽速就医谘询,及早发现淋巴癌,积极治疗。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