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5公斤就能逆转糖尿病 医教4招燃烧内脏脂肪

(优活健康网记者冯逸华/综合报导)降低内脏脂肪,跟治疗或预防糖尿病,其实根本就是同一件事!金莺诊所体重管理主治医师萧捷健在FB粉丝专页表示,以往认为糖尿病是由于长期高血糖造成胰岛细胞的损伤,但在2020发表的一篇文献指出:“脂肪对胰脏是有毒性的,逆转糖尿病的关键就在于减少肝脏和胰腺内的脂肪。”

“许多人在减重前抽血检查,常意外发现有糖尿病的问题,有些人甚至空腹血糖超过300,糖化血色素超过10,必须开始服用糖尿病的药物。”萧捷健表示,根据2018年就有研究指出:

● 体重减少0~5公斤,有7%逆转糖尿病
● 体重减少5~10公斤,有34%逆转糖尿病
● 体重减少10~15公斤,有57%逆转糖尿病
● 体重减少〉15公斤,有86%逆转糖尿病

萧捷健也发现,体重下降之后,的确有不少人就再也不需要吃糖尿病的药物了。所谓减重,其实就是把自己当成糖尿病的病人,若用一句话解释糖尿病,他说:“人体就像是手机,因为你一直在充电(吃),最后就把电池充坏了。”

我们是怎么把这颗电池搞坏的呢?萧捷健说明,脂肪肝(肝脏)和糖尿病(胰脏),是2个恶性循环的转轮,一路把我们带往不可逆的糖尿病并发症、和重度脂肪肝导致的肝硬化。由于肝脏受损后,处理脂肪微粒的功能会出问题,血管中产生更多的VLDL微粒胆固醇,导致血栓和中风。

第1圈:肝脏循环

1. 过多热量摄取:我们吃了碳水化合物,这些醣类必须在肝脏或肌肉里转换成肝醣储存起来,称为肝醣,这个过程需要胰岛素的作用。肝糖的储存空间是有限量的,肝脏的肝糖储存量大约为300~400卡,肌肉的肝糖储存量因人而异,可多达1,200卡以上,看你肌肉多不多。

2. 肝脏脂肪增加:肝糖储存空间满了之后,吃下去的碳水化合物没地方摆,只好变成脂肪储存起来,在肝脏就形成了脂肪肝。碳水转换成脂肪储存比较费力,需要胰岛细胞更用力地分泌胰岛素。

3. 胰岛素阻抗:胰岛素无法降低血糖,肝脏塞满了脂肪后,会感到愤怒:“你再塞我就要坏掉了!”于是开始对胰岛素的指令已读不回,血液中有更多的葡萄糖无法转换成脂肪储存。

4. 胰岛素分泌增加:胰脏只好加班分泌更多胰岛素,强行把葡萄糖变成三酸甘油脂,于是血液里有更多的VLDL极低密度胆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脂肪肝越来越严重。

第2圈:胰脏循环

1. 胰岛脂肪过多:由于血液里有过多的三酸甘油脂,这些脂肪对胰腺是有毒性的,脂肪会造成胰岛细胞去分化。研究发现,有些人在胰腺脂肪含量超过5%的时候,就患有2型糖尿病了。

2. 胰岛素反应变差:餐后的血糖降不下来,导致更高的血糖,和更多的血脂肪。初期胰岛细胞还能代偿,当胰岛脂肪累积到一个程度,胰岛细胞就被肥死了,这也就是糖尿病的开始。

3. 高血糖糖尿病:高血糖, 甚至糖尿病,导致脂肪肝的情况更严重。

回到源头,最重要的第1步,就是解决碳水化合物摄取过多、肝醣满载的问题。吃下去的淀粉都变成肝糖储存起来,不要满出来变成油脂,内脏脂肪就会开始变少,还没被肥死的胰岛细胞也会慢慢复活,胰岛素的功能也会回复。已经有糖尿病的人,可能胰岛素阻抗相当严重,肝糖明明还有空间,却怎么都存不进去,这种情况,就要使用药物治疗了。

萧捷健建议,可透过以下方法逆转糖尿病:

1. 充电80%就好:为了肝脏的胰岛素阻抗,每个人能吃的淀粉量,根据肝糖的储存量,有一定的额度。糖尿病的病人,最好在有监控的情况下减糖。突然完全不吃淀粉,3餐药物继续使用,可能会导致低血糖或酮酸中毒。

可以先把米饭切换成低GI的淀粉,例如绿豆,地瓜,糙米等,再开始减量,可能一天400到600卡左右的淀粉就好。当你不把肝糖的储存空间都填满(电池不要充饱电),内脏脂肪就会开始燃烧。顺带一提,果糖和酒精会直接在肝脏变成脂肪储存,就像是给二重转轮上油一样(真的是油啊)。

2. 够长的空腹时间:不管吃什么东西,都会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就算吃肉也一样。 要让胰脏有时间休息,建议一天至少可以空腹12~16个小时,但也不需要空腹过长的时间,以免影响到蛋白质的吸收。

3. 改善肌肉的胰岛素阻抗:讲白话,就是要运动。不管是重训或有氧都能提升肌肉使用肝糖的能力,而运动要像约会一样,找一个做完还想要下一次再做的运动就可以了。萧捷健强调肌力训练的好处,除了增加胰岛素敏感度,还能改善肌少症肥胖的问题,日后肝糖储存空间增加,可吃更多淀粉也不变胖。

4. 吃太多油脂也会糖尿病:很多人都觉得吃淀粉会胖,不知为何就觉得吃肥肉不会胖。事实上,肥肉在肠道消化分解到最后,会成为脂肪酸在小肠吸收,最后运送到肝脏合成三酸甘油酯。吃太多淀粉,超过肝糖的储存量,这些葡萄糖会被转化成脂肪;但是吃下去的脂肪,就是脂肪。就算进行生酮饮食,狂吃肥肉吃到饱,也会造成胰脏细胞的脂肪中毒,造成糖尿病和三高。饮食,还是要尽量以蔬菜,瘦蛋白,抗发炎的油脂为主。

已经有脂肪肝和糖尿病的人,要逆转这些问题,需要不少的时间和努力。萧捷健提醒,“我们投资了不少时间在自己的事业上,但却不愿意花相应的时间在自己的健康上,等到发现问题这么严重,反而要花更多的心力和金钱去找回健康,不是很不划算吗? ”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

Last modified onThursday, 07 April 2022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