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癌症研究仍仅能算 “前期”? 论精准医疗未来发展性

(健康医疗网/记者赖欣平报导)精准医疗近几年常听到,但其实它并非新出现的概念,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癌医中心分院院长杨志新说:“医疗本就持续追求精准。”远从南宋名医杨士瀛在《仁斋直指》中记载的:“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到现在,人体已知的癌症已逾百种,杨志新院长强调,要为患者找出“量身订做”的治疗方式,势必要更深入了解癌症细胞演化的来龙去脉。

自2003年美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画,精准医疗随即迈进了一个新时代。将癌细胞与正常体细胞做基因比较,可发现即便是同种癌症,也有相当多种不同的基因突变,这些差异不仅影响癌细胞恶性度及癌症存活率,也与癌症治疗选择相关联。

杨志新院长表示,传统癌症治疗包含手术切除、化学治疗与放射线治疗,虽有其效用存在,但治疗转移之化学治疗比较像是“乱枪打鸟”,杀死癌症细胞的同时也影响其他正常细胞。而与基因检测相辅相成的标靶药物,透过阻断或促进较下游的反应练,在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也能减少副作用产生的机率。以肺腺癌为例,常见包含:EGFR、ALK、HER2、ROS1、KRAS…等约十种驱动基因突变,如基因检测结果影响临床上标靶药物的选择,施作检测就变成医疗上的必须。让所有有需求的癌症患者都能利用基因检测,进而获得妥善治疗,是产、官、学三界共同努力的目标。

然而,杨志新院长坦承,现代医疗对癌症的研究了解仅能算是初期,不了解的领域仍远多于已知。首先,并非所有癌症基因变异都已被发现,目前仅有特定癌症如白血病、乳癌、肺癌及大肠癌等,有较全面的标靶药物研究,即便成功找出变异之基因,也不代表和癌症之生长调控相关就有标靶药物可使用;另外,如为癌症第四期或已出现转移现象,就算有很好的标靶治疗、免疫治疗,绝大部分患者还是会出现抗药性等,距离“治愈”癌症还有很大一哩路要走,换句话说,也代表基因检测与标靶药物在未来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杨志新院长分享,未来随著医学科技发展,若能提高以验血方式进行基因检测的准确率,来补足现行之传统切片之限制,不仅能缩短基因检测时间,也能让更多癌症患者于最快时间内接受个人化治疗。另外,健保给付不平衡的问题也仍待解决,除了常见癌症之外,杨志新院长期望未来健保也能提高罕见癌症的给付,“若空有标靶药物却无法普及基因检测,并不能有效提升治疗成效”。

为推动台湾精准医疗的发展,中华民国癌症医学会已连续几年主办癌症精准医疗高峰论坛(Advanced Precision Cancer Medicine Forum,APCM),2022年亦邀集癌症医学界顶尖医师与生技医疗产业共襄盛举、跨域合作,于论坛中聚焦台湾癌症精准医疗的未来规划、策略执行及临床实务应用,让医界与产界共同激汤脑力,期望于临床上造福更多为病所苦的患者。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

Last modified onMonday, 25 April 2022 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