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度近视有关?眼压正常就没事? 医揭青光眼3大高危险群
- 登载于 保健123
(优活健康网记者/冯逸华报导)青光眼早期无症状,约7成患者因健检或眼部不适才发现,若出现视物模糊或中心视觉改变,往往已进入不可逆的中晚期。眼科医师建议,高风险族群应定期检查,尤其接受近视雷射者,因其眼球结构仍类似高度近视者,有青光眼风险,避免错失早期治疗时机。目前已有每天仅需使用1次的眼药水,在使用上更加便利,帮助患者控制眼压,降低视野缺损恶化风险。
台北荣总眼科部青光眼主治医师郭哲源表示,青光眼是一种视神经病变,因早期几乎没有自觉症状,患者往往难以察觉,约7成患者是在健检或因眼部不适就医时才被意外诊断。当患者自觉视物模糊、中心视觉发生变化才前往诊治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视神经已受到严重不可逆的损害。
“过去青光眼常见于50岁以上的熟龄族群,然而近年来年龄层有下降趋势,30~40岁患者比例明显增加,推测与现代人的生活用眼负担增加,或近视盛行有关。”郭哲源说明,台湾许多患者属于“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单靠一般的眼压测量可能无法诊断,建议高风险族群应定期接受完整的青光眼检查,包括:
● 有青光眼家族史
● 三高族群
● 高度近视者
针对高度近视族群,郭哲源提醒,近视雷射手术后虽然解决了高度近视需要配眼镜的不便,但近视雷射仅改变屈光度数,眼球结构仍与高度近视者相同,因此即便接受近视雷射手术的民众仍有青光眼风险,应保持警觉定期检查,以免错失早期诊治时机。
台北荣总眼科部青光眼科主任柯玉洁表示,青光眼治疗的核心目标是稳定控制眼压,防止视神经进一步受损,但未持续点药恐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根据健保资料库数据,台湾每4位青光眼患者中,仅有1位遵循医嘱规律点药。对多数患者而言,眼药水可以有效控制眼压,延缓视力损害,降低致盲危机,减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柯玉洁指出,一名75岁男性患者10年前确诊青光眼,却未遵循医嘱规律点药,中途也长达4年未回诊,直至自觉视力严重恶化才重新接受治疗,结果发现已丧失一半视野。该患者目前在规律点药下,视野与视觉功能稳定控制,但若能及早规律用药或接受雷射协助控制眼压,结果或许不同。
柯玉洁提到,主因在于患者难以在短时间内,看见青光眼用药治疗的明显效果,但同时要承受药物副作用带来的不适,如眼睛刺痛、眼红等,进而影响其持续点药的意愿。据观察,年轻患者常因生活忙碌而忘记点药,年长患者则可能因手眼协调不佳,无法准确点药,进而影响眼压控制效果。
柯玉洁表示,目前已有每天仅需使用1次的眼药水,患者对这类眼药水也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而对于需使用2种以上眼药才能达到降压效果的患者,也可选择结合了不同机转成分的复方眼药水。透过简化用药次数与流程,患者的点药遵从性有了明显改善,能更好地将眼压控制在良好范围,显著降低视野缺损的恶化风险。
台北荣总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医师张毓帆表示,相较于药物副作用,未受控的青光眼对生活影响更大,视力模糊会导致上下楼易踩空,或因视野缺损无法连续阅读文字、无法开车。此外,日常规律运动、适量摄取咖啡因、控制饮水量等,同时注意避免长时间头低脚高或趴睡,也有助控制眼压,降低失明风险。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