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棒越推越入肇祸 耳垢塞“聋”6岁童
- 登载于 保健123
耳垢一般情况下可自然排出,毋须特别清理,亦不用自行清洁耳道,但不少家长误以为婴儿要清洗耳朵,每次洗澡后替其用棉花棒撩耳,结果将耳垢越推越入,到六岁时听力下降,始发现耳垢严重积聚,清出时耳垢如烟蒂般大。屯门医院耳鼻喉科医生指出,耳挖、棉花棒等有机会弄穿耳膜,耳烛则随时烫伤耳道,切勿掉以轻心。
屯门医院耳鼻喉科副顾问医生黄霆嘉表示,耳垢为皮屑和毛囊分泌物的混合物,内含油脂与防菌酵素,有抑制细菌生长,以及保护耳道皮肤的作用,“耳屎并非不好”。正常情况下,大部份人不用刻意清洁耳道,因为耳道皮肤一样有新陈代谢,当耳内皮屑从耳膜由内向外推出耳壳,耳油或耳垢会随皮屑被推出时一并带走,颚关节活动如说话及吞噬,也会使耳垢加快排出。
但黄称,部份人耳垢特别多,例如本身外耳道狭窄,或皮肤新陈代谢较慢的人,由于耳垢排出能力比较差,耳垢有可能堆积成“耳垢塞”,阻塞外耳道,造成传导性弱听,病人会耳痛及听力下降。若出现病征,宜立即看医生,不应自行洗洁耳道,否则可能弄巧成拙。
不少人习惯撩耳,如用棉花棒、耳挖、电动清耳机、螺旋掏耳器等,但黄指,这些工具均有机会令耳垢越推越入,耳垢堆积及硬化,耳道被阻塞,“尤其棉花棒会将耳垢推到好实,挖出来时会是耳道的形状”,病人会因耳垢堆积导致弱听、耳呜,严重更会耳道发炎。近年亦流行用耳烛清除耳垢,但已有医学研究证实耳烛不能清理耳垢,且有机会令耳道内产生热气烫伤,亦可能令耳膜穿孔。
屯门医院2011年成立耳鼻喉科护士诊所,专门处理耳垢或听力受损个案,去年服务1,600人次,年龄最细只有六个月。该院耳鼻喉科资深护师罗欣琪表示,曾有六岁女童在学生健康服务中心进行双耳听力测试,发现有传导性失聪,听声音时隔了一层膜,检查发现双耳有硬耳垢堵塞,之后转介至该院耳鼻喉科,护士为女童滴橄榄耳油后,成功冲洗及清除双耳堵塞的耳垢,纯音听力测试反映女童听力正常。查问下才发现,女童每次洗头后,母亲均会用棉花棒协助清洁耳道,结果越推越入令耳垢堆积。
以上个案并非罕见,罗指,有家长以为每日清洁耳道会较干净,结果自婴儿期开始子女每日冲凉洗头后,用棉花棒帮其撩耳,结果长大后耳道堵塞,到护士诊所用专业器具洗耳时,吸出的耳垢与耳道形状相同,有如烟蒂般大小。
黄霆嘉提醒,游泳及洗头后如外耳道有积水,可按摩耳屏(即外耳软骨),把外耳道的积水挤出耳道口,再用纸巾或干布吸掉。至于市面有售的耳垢软化剂或洁耳液,则需依照指引正确使用,不要之后加上棉花棒或耳挖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