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和饮食密切相关 注意五点远离肠癌

大肠癌和饮食密切相关 注意五点远离肠癌

近日,艺人贺一航因大肠癌离世,令许多演艺圈老友唏嘘不已。其实大肠癌是全球发病率第三高的癌症,在台湾更是多年高居癌症发病率第一位。但只要早期与定期筛检,便能大大提升治愈率,如果等到自己发觉症状才就医,很容易为时已晚。大肠癌到底如何形成、如何预防?大肠癌筛检对病人有何帮助?

大肠癌是由腺瘤瘜肉癌化造成。当大肠粘膜过度增生形成腺瘤性息肉,在这类息肉由小变大的过程中,又有异型增生,并且从中产生的肿瘤细胞侵入大肠粘膜下层,此时,便是大肠癌早期。

但是,民众不必闻癌色变,台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医师在《肠活必修课》中指出,小腺瘤要演变成大肠癌,一般需要5至10年,即使是大一点的腺瘤也需要3年时间变成肠癌。医师表示大肠癌之所以罹癌年龄年轻化,是因为世界各国都暴露在种种“危险因子”中。

这些“危险因子”不是别的,正是目前随处可见的速食、高热量食物、红肉、油炸物,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运动不足与肥胖。台卫生署癌症防治组也发文表示目前民众饮食摄取过多的红肉,却又缺乏运动,正是让罹癌人数快速上升的主因。

大肠癌形成初期并没有症状,自行发现时,治愈率已经降低许多。但邱瀚模医师也指出,只要不是到了第四期,大肠癌的治愈率都比其它癌症还高。因此建议民众应该尽早与定期筛检,才能提高治愈率。

根据欧美国家经验,每一至二年粪便潜血筛检可使大肠癌死亡率下降18%至33%。卫生署建议,50至74岁的民众每2年至少应做1次粪便潜血检验(IFOBT),及早发现大肠癌病变,才能及早诊治。

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大肠直肠外科主任柯道维在接受“健康医疗网”采访时表示,癌症本身是细胞不正常增生造成,其造成的因素很多,包括遗传基因、病毒及饮食习惯等。

临床上统计显示,有85%的癌症是偶发性造成,其中最大的主因与摄取的食物有关,当有害身体的食物进到体内后,加上身体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变差,就有可能导致癌细胞的产生。

民众如欲避免大肠癌找上身,可以参考以下五个方法:

1.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类及高油脂食物。

2. 养成每天运动习惯: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肥胖症列为全球性疾病,肥胖会让身体处于慢性发炎的状态,也容易导致癌症。

3. 养成定期筛检的习惯:有个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肠癌病史的民众,建议直接做全大肠镜检查,检查年龄也要提早。邱瀚模医师则建议一等亲内(父母)有罹患大肠癌的家族史,应提早自40岁开始接受筛检,并且每5年筛检一次。

4. 避免摄取加工肉品。

5. 减少摄取高油高糖的精致化食物:柯道维主任解释,癌症本身就是发炎反应,短时间过量摄取高糖食物,虽不会直接导致癌症发生,但长期累积这样的饮食习惯,身体恐会出现交互作用,就有可能加速身体发炎情形。

粪便潜血的筛检结果并不能百分百确定罹癌与否,因此,民众即使通过筛检,平常也不能大意,还是要注意饮食与健身养生,才是“肠”久之计!

Last modified onMonday, 01 July 2019 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