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疾病与握力衰弱有关 规律运动扭转握力衰退

(优活健康网记者/王韵雅报导)提东西、开瓶盖、打扫家里这些日常小事,其实都少不了“握力”的帮忙。近年来,握力已从单纯的力量测量,演变为评估身体功能与健康状态的重要观察指标,尤其对年长者来说,更是特别有意义。研究指出,忧郁症、高血压、阿兹海默症其实都与握力衰弱有关,因此,维持良好的握力不仅能提升生活品质,也能预防多种疾病。

我们平常拿东西、开瓶盖都会用到握力,其实握力跟健康状况有很大的关系。根据2025年3月发表于《老化临床与实验研究》(Aging Clinical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的研究指出,忧郁症、高血压、糖尿病、阿兹海默症、骨关节炎等疾病以及日常活动困难都与握力衰弱有关。

该研究由阿拉伯联合大公国沙迦大学的学者进行,研究者以血浆胱抑素C与总胆固醇比值来评估未来出现低握力的风险,同时收集受试者的生活品质、日常活动困难以及多种共病情况。

结果发现,胱抑素C与总胆固醇比值愈高,出现低握力的风险愈大,且发生时间更早;此外,年龄增长、男性、过高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忧郁症以及阿兹海默症,皆会增加个人握力衰弱的风险。更值得注意的是,低握力与日常活动能力间存在统计显著的预测关系。

国立屏东科技大学休闲运动健康系教授徐锦兴指出,人体机能的老化并非缓慢线性进行,而是呈现断崖式衰退现象,许多研究发现,生理功能会在40岁、60岁与75岁出现3次明显下滑,而一旦退化往往难以完全恢复。

世界卫生组于2019年提出高龄整合照护指南(ICOPE),建议以长者功能为核心,从认知、行动、营养、视力、听力与忧郁共6项全面评估老化状况,其中任何一项退化都可能连带影响其他功能,例如握力减弱与身体活动下降,可能与营养不良或社交减少有关,进而导致认知力、视听功能的退化。

徐锦兴表示,许多人误以为老了没力是正常的现象,应积极态度面对老化。建议可透过规律运动与肌力训练扭转衰退趋势,善用居家附近可运动的场域,也鼓励设定人生运动目标,无论是马拉松、泳渡、自行车环岛或健走都可以,让运动计画更有意义,同时避免身体衰弱。

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叶雅馨指出,握力是反映人体健康现象的指标,当出现早期忧郁现象时,常会对事物失去兴趣,进而减少日常运动,易导致肌肉量下降,容易产生行动不便,形成活动力下降的恶性循环。

叶雅馨表示,若发现握力变弱,可能是身体与心理同时发出的健康警讯,她建议,积极的做法可从情绪稳定著手,而运动是不二法门,即使临时想偷懒,在床上也可尝试简单的平躺举脚,即便之后腿部感到酸痛,代表已有效刺激肌群。

叶雅馨提醒,应留意早期忧郁的症状,像是情绪持续低落、心肝头或胸坎绑绑、食欲不振、行动与社交能力与以前相比明显下降、经常感到疲倦或对生活感到无意义等,当症状持续2周以上,建议透过忧郁情绪测量检视目前的状态,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疗求助。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

Last modified onTuesday, 11 November 2025 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