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日本归于香港:我想种Made In HK咖啡豆
- 登载于 中国万象
一日之计在于一杯咖啡,不少人靠咖啡来提神,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我们饮用的咖啡豆差不多全由外国入口,你又有没有想过,香港也可以出产属于自己的咖啡豆呢?
金启文(Kin)是中日混血儿,在日本长大,大学毕业后1990年来到香港工作及定居,她曾是广告公司客户服务总监;2005年辞去工作转到摩洛哥开设汽车租借公司,后来又结束摩洛哥的生意回到香港,2019年在上水恐龙坑开设咖啡园。55岁的Kin San在香港出出入入加起来有30年,当时大学毕业后一心寻找异地工作,她跟我们交谈时日语英语普通话夹杂,“30年前我刚毕业的时候,女性在日本社会是没有甚么工作机会的,因此我便找寻其他机会,发很多求职信到世界各地,最后得到香港一间公司给我职位,我便答应过来。”
恐龙坑这个地方,记者之前听也没听过,位置偏僻,在上水站乘车也需要15至20分钟才去到,Kin San沿途笑说:“很喜欢恐龙坑这个名字,因为很有趣。”甫进入Kin San的农场,先是看到一棵棵矮小的树整齐竖立泥田中,她告诉记者那些便是咖啡树,虽然不高大,但也种了两年多。为甚么突然变做一名啡农?她坚定地说:“我并不是想成为农夫,这个只是我计划的项目,想在香港种一些咖啡豆。”为了这个计划,她卖去了大部份资产,投资近220万港币,为的只是想种出属于香港的咖啡豆。
万尺咖啡园 “给予爱与关怀”
不过香港是否适合种咖啡呢?Kin San说:“为甚么不可以呢,香港天气好、近赤道、气温又多数在20度以上,而且香港是在咖啡带地区之中,所以应该可以种出咖啡豆。虽然高海拔种咖啡豆会好一点,但香港没有高山,最高的山也是少于海拔1,000米,而我也找不到高海拔又大的地方种植咖啡豆,所以现时我只能在这里尝试。味道我未必可以保证,但是我尽能力去做,给予咖啡树爱与关怀,看看最后出来的成果会怎样。”栽种在这上水一隅的,是主要用于单品或精品咖啡的品种Arabica(阿拉比卡)。
但咖啡缘原来源自夏威夷,她在当地遇上师傅,“认识Uncle Casey时他已87岁,在夏威夷有1,500棵咖啡树,全都是他自己管理,当时我看到大为感动,便对他说,我也会尝试在香港种咖啡树,挑战一下。”为何不选择日本呢?Kin San解释:“日本的气候不适合种咖啡豆,日本四季分明,有春夏秋冬,如果咖啡树在10度以下一星期,全都会枯死,所以不能在日本种。”
这个过万尺的咖啡园种了150棵咖啡树,平日只有Kin San一个人打理,每天早上她也会6时半起床,8时便开始工作,从不间断。有人说咖啡豆不难种,但是需要细心照料。浇水、施肥太多或太少也会导致叶变黄,影响咖啡树生长,所以Kin San每日也十分忙碌去照料,为的只是想咖啡树健康长大。咖啡豆一般要三至五年时间才可以收成,等它开花到结果,由绿色果实再变红便可以采收。访问当日Kin San的园地只有一颗咖啡果实。把红色咖啡果实打开后,会看到有两颗如牙齿般大小的白色咖啡豆,也就是生豆。Kin San说:“在这里还有一层黏膜,我们要拿去清洗,再浸在水中一天让它发酵,然后放在太阳下日晒直到干燥,之后便可以剥皮。”
计划回报香港 “喜欢就是喜欢”
今天,“香港制造”已未必通行世界。在这片土壤里栽出的咖啡豆,最终只可能“直产直销”,但香港人爱喝咖啡,也苦无港产豆,这个时候的“Made In HK”格外有意义。“我很年轻时便来到香港,加起来在这里占我人生最长时间,香港给予我机会赚取成就及金钱,现在我有足够金钱,所以想将它回报在香港。”单身的她没有家庭负担及下一代的顾虑,“所以我不需要太多钱,有足够衣服及一间屋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
现在咖啡豆还在试验阶段,Kin San也不知道最后出来的成果会是怎样。她说如果这些咖啡豆成功,可能会供给咖啡店或是餐厅,除了卖她种的咖啡豆,也可能让人认识咖啡树,香港人饮香港咖啡树出产的咖啡豆。但若最终这些咖啡豆出来的味道很差,Kin San说会停止这个计划,再去尝试其他事情,例如在香港制作另一样标志性的东西。
Kin San曾因工作关系,住过上海、德国、摩洛哥,但无论怎样,最后她也会回来香港。来来回回最终也选择在这里,记者好奇那是因为甚么,Kin San说虽然香港人不算很有礼及友善,但是香港人有胆量及有力量,当他们站出来的时候,他们不会害怕。她更说:“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特质,在第三者角度会觉得香港现在‘好惨’,我不知道现在可以做甚么,我只想为这里贡献,因为‘喜欢就是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