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中说2 | 砂拉越华文教育的“出路”——中中校友会予独中生的保送历史起点

(1995年中友之夜全体执委共切45周年纪念蛋糕) (1995年中友之夜全体执委共切45周年纪念蛋糕)

马来西亚中中校友会成立至今已有73年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间分别经历了日本右翼侵略与英殖民统治等,重重的发展困境与来自外界的阻碍并没有将中友会击垮,而是秉持着对华族的热忱坚持到与所有民族共同迎来了马来西亚独立日。中中校友会在时代的改革与变迁下不再仅仅是一个为华社提供资助的机构,更是成了一个富含历史底蕴和文化色彩的教育中心点,是一个将所有华族同胞相互链接的关键纽带。

在公元2000年,当时的时代与今日不同,科技技术及网络设备尚未发展成熟,各种硬性条件的限制导致“海外招生”进程的止步不前,这也成了中国大学的一大难题。22年前,以黄国辉团长为首的中中校友会教育考察团在机缘巧合下奔赴中国北京,到访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两所中国名校,在交流的过程中便提及了欲创建有助于马来西亚学生远赴中国留学的机构,便是这么一个契机,让中中校友会在这个历史渊源下成了全马第一个保送机构,为日后独中生的留学之路打下了基石。

“为什么更鼓励学生到中国留学?”

“我们不能忘本,要记得我们的起点。”

对于这个问题,黄国辉会长是这样回答的。他坦言,正是因着这一份信念,让许多中友会的理事心甘情愿在中友会义务工作了十几二十年以上,多年来毫无怨言。中中校友会的初衷在于不让华族同胞忘本,其宗旨更是以华文教育为基础,去促进教育文化和慈善事业的发展,造就了华人之间相互沟通促进情感交流的平台。中友会成立至今一直在积极推进教育工作,从多方位着手去促进马来西亚和中国关系的和谐发展,极力于构建两国之间相互交融的桥梁。

 

(考察团赴北京大学新建成的交流中心与负责人交流)

中中校友会不仅推行保送事业,更投身于各种慈善事业,资助了许多贫困学生升学所需的一些住宿赞助、福利申请等等,让更多的毕业生有机会可以踏出马来西亚,可以到中国进行深造。在疫情的笼罩下也使得保送事业日益艰难,但中友会也一直积极与中国领事官进行交流与沟通,虽至今未有明确答复,但这并不会阻碍中友会协助华人子弟留华的伟大使命。 

实习生:刘怀霜 田雅文

Last modified onMonday, 04 April 2022 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