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胜”随想
- 登载于 小城故事
犀鸟情思 / 中国驻古晋前总领事 吴德广
在古晋的日子里,笔者常出席华人社团和朋友的宴会。华人社团成立周年庆典的宴会少不了“饮胜”。“饮胜”就是干杯之意,据说来自中国广州方言,时下已几乎成为南洋人敬酒的专用语。主持宴会或是司仪者常常领头为华人社团、为出席者健康、为大家团结一致干杯。“饮胜”之声此起彼落,声势浩大令人难忘。朋友为喜庆日子举行宴会也离不开“饮胜”之声拉得越长,越洪亮越显示他们的兴奋和豪情。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对于信奉伊斯兰教者,他们是忌讳酒类的,宴席上与饮酒无缘。对于华人来说,在喜庆日子或是朋友自远方来,聚首言欢,盛宴加美酒,似乎谁也不例外。他们喜欢各种洋酒,尤其XO酒、威士忌之类,饮啤酒者也很普遍,饮酒成为一种享受。在那里酒类的价格十分昂贵。他们饮一大杯啤酒,相等北京人饮一箱啤酒之消费。尽管如此,热情好客的主人常为朋友相聚,尤其为中国朋友到访准备多种酒类,例如XO酒、葡萄酒、威士忌、啤酒等,有的还为客人准备茅台、二锅头之类的烈性酒,就好像集束手榴弹一样,一一放在宴席旁边的小桌上,先声夺人,给人大喝一场的印象,也显示主人一份热情好客的浓浓情意。
据我观察,华人朋友十分熟悉饮酒之道,对饮酒之文化也十分有研究。他们不时谈起华族的饮酒的历史。确实,中华民族的饮酒文化闻名天下,历史悠久。历史上不仅皇家国威讲究饮酒,就是军人、武人、文人也十分讲究饮酒。在中国古代军旅中饮酒故事颇多,流传甚广。在旷远阔大的战场上,酒使猛将出阵,酒使三军从命,酒在军旅中是推动战车前行的力士,除刀枪车马之外,鼓舞士气就是酒,酒可以说是关系到一个战役胜败,一个政权,一个国家兴亡的大事。武人也是一样,在《水浒传》中数数那百余名英雄好汉,几个不是先饮酒后行事呢?酒成为力量的激发剂,胆量的赐予者。文人也是如此,著名的诗人多是酒仙,他们醉花、醉月、醉景的诗篇甚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在“月下独酌”、“金陵酒肆流别”等诗作中,不是倾吐他独酌无亲的心情,就是写他与朋友举杯共饮,一饮而尽的惜别情景。
“饮胜”就像诗人吴岸在“饮酒赋”一诗中抒情那样:“今夜我为你饮下一个大海/看群星升起在眼角/晚潮浅拍着太阳穴/桅樯晃荡了/风帆满了/我们启航/自这小小的/白巾餐桌……来!再拿一瓶来/这船儿怎么抖荡得厉害/这大海要翻复过来吗/来!再来一杯/饮……胜!”饮下一个大海,斗酒相逢须醉倒。朋友情深,同怀共饮,酒如水,酒似静,酒含火,烈酒火气更盛。“饮胜”之效应在一个“醉”字,使人进入灵魂与肉体若即若离的境界。
“饮胜”是饮酒之高潮。“饮胜”就像北京人的敬酒一样。在北京笔者经常听到一句敬酒辞“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在天涯海角的猫城,就像在北京一样,在宴席的餐桌上所说的敬酒令也不绝于耳。北京人敬酒运用的战术,他们也几乎用上了。先是诱惑:用甜言蜜语;其次是激发,用花言巧语;再者是赞颂,同豪言壮语。多种战术,让你“饮胜”,让酒浇灌你的心田,燃烧你的友情。幸好,他们不像有的北京人那样,灌得你胡言乱语,直至最后把你灌得倒头躺下,让你不言不语,此时才鸣锣收兵。
笔者出席朋友的宴席也常常遇到“饮胜”之挑战,盛情难却,也得上阵。不过我是外来户,朋友知道笔者并非海量,给我宽容的政策,允许我以茶代酒,不强我所难,因而笔者有幸常在“饮胜”声下蒙混过关。实际上他们居多也是以茶代酒的,主张饮酒适量,L不致乐极生悲。
记者有一次在宴席上,笔者向朋友们讲一个故事:话说美国某地一家大公司老板,派其助手到北京分公司任总经理之职。该总经理到任之后,常常应邀出席中国朋友的宴请,每次宴会,北京人频频举杯向他敬酒,天长日久,该总经理饮酒过量,闹了胃病,不得不调离北京回美国总公司。对此总公司老板责怪他:“怎能不要命地饮酒呢?!”该总经理回答:“不是不要命,而是北京朋友不饶命!”这个故事得到朋友之笑声,也赢得他们的同情心。
“饮胜”是一种敬酒礼节,看来还是不强人所难为好,“饮胜”少许,友情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