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眼皮下垂竟因 “肌肉断电” 神经科医揭 “重症肌无力” 4大警讯

莫名眼皮下垂竟因 “肌肉断电” 神经科医揭 “重症肌无力” 4大警讯

(优活健康网记者/冯逸华报导)眼睛莫名下垂变成大小眼,小心肌无力症找上你!肌无力初期症状包括单侧眼皮下垂、复视情形,但通常在几分钟内就恢复,病患常因此不以为意,以为只是疲累多休息就好,直到症状变严重且伴随吞咽困难,进一步检查才发现是罕见“肌无力症”。神经内科医师提醒,肌无力症病患会出现四肢无力、肌肉疲乏症状,容易与肌少症混淆。

什么是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自体免疫疾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癣等疾病相同,皆因免疫系统产生错误抗体,攻击正常器官所致。卫福部双和医院邱浩彰教授解释,肌无力症的致病原因,为免疫细胞不当占据且攻击「接收神经传导物质」位置,当肌肉接收的讯息减少,收缩活动也跟著变少,造成四肢无力、肌肉疲乏。

重症肌无力的致病原因,为神经无法有效将其讯号乙醯胆硷(Ach)传导至接受器,所引起的肌肉无力症状。

邱浩彰说明,重症肌无力在台湾的盛行率,平均每10万人中约有22人罹患,目前领有重大伤病卡的重症肌无力病患约6千人,其中约2成属于顽固型重症肌无力,传统治疗效果有限,早期疾病总死亡率高达40%。该病诱发原因除了环境、荷尔蒙变化、外力刺激等多重因素外,压力是重大因素之一。

“重症肌无力的好发年龄有2大高峰期,20~30岁以女性为主,50岁以上以男性为主,男女发病比例约1:1.8,女性病患较多。”邱浩彰提醒,一旦莫名出现以下症状,就要当心可能是重症肌无力警讯:

● 眼皮下垂,导致大小眼
● 体力断电
● 吞咽困难
● 四肢无力

重症肌无力与肌少症有关吗?邱浩彰强调,肌少症主要是因年龄增长或活动不足,导致肌肉快速流失,好发于老年人;重症肌无力则是神经传导讯号不佳,使全身肌肉无法正常收缩,且依发病位置而有不同的症状表现。

邱浩彰表示,“民众常会将重症肌无力与肌少症混淆,但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眼皮症状。”他解释,重症肌无力发病初期主要影响眼睛肌肉,高达9成病患会出现明显的眼皮下垂、大小眼、复视或视力模糊等“眼肌型”症状。民众可依此判断是哪一种病症,但只要四肢无力就应进一步就医检查、找出病因。

此外,重症肌无力病患常在早晨起床时肌肉力量正常、活动自如,到了下午或傍晚就暂时断电,出现肌肉无力症状,虽然在休息或睡眠后能够改善,但“充电量”往往不到满电量的20%,甚至只有5~10%。

邱浩彰补充:“约5~8成的重症肌无力病患,会在发病后2到3年内,恶化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出现无力咀嚼、吞咽困难、口齿不清、声音沙哑、四肢无力、颈部无力而难以抬头、走路爬梯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恐导致呼吸衰竭,有致死风险。”因此稳定控制疾病成为重要关键。

台湾神经免疫医学会理事长、新光医院教育副院长叶建宏表示,重症肌无力的现行治疗方式,以稳定控制病况,预防复发及延缓病程恶化为目标,治疗方法包括:

● 抗乙醯胆硷酵素剂(俗称“大力丸”)
● 类固醇
● 快速调节免疫机能的血浆置换术(俗称“换血”)
●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 胸腺切除手术

不过,仍有2成顽固型重症肌无力病患,因无法使用传统免疫药物或效果不如预期,治疗陷入困境。所幸生物制剂的问世,为重症肌无力带来个人化精准治疗,依作用机转可分为抑制补体、减少抗体、打压T细胞、打压B细胞等4种,有机会帮助顽固型病患快速稳定病情,达到长期缓解效果。

叶建宏说明,目前国内仅少数几位重症肌无力病患,接受生物制剂的临床试验,期盼未来台湾能加速引进相关的生物制剂,且比照其他自体免疫疾病纳入健保给付,帮助重症肌无力病友稳控病况。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

Last modified onTuesday, 11 June 2024 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