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华文教育应及时转型—--以菲律宾为例

菲律宾华教中心主席   黄瑞铭

纵观124年的菲律宾华文教育史,华文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都受到时局的深刻影响。

新时代正在阔步走来,作为新时代的华教人,义不容辞地要把握好时代的脉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及时地,主动地跟上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步伐。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将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体现了与构建人类r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调接轨的精神。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新时代华文教育的转型升级可以相向而行,携手并进。

  • 华文教育深受时局的影响

         1898年美西战争之后,美国成为全球霸权,美国统治菲律宾后,采取与西班牙不完全一样的殖民教育政策,大力普及教育,推广英语和西方文化。

         清政府驻菲律宾第一任总领事陈纲便于1899年在领事馆內开办第一所华侨小学---“大清中西学堂”。1912-1923的11年间,华侨社会从马尼拉到吕宋、米沙鄢、棉兰老全国各地掀起办学热潮,先后开办了25所小学。

          1915年12月,为了应对中西经费支绌,中国领事馆与华侨各界集会组织了菲律宾第一个华文教育机构----华侨教育会。

          1923年6月,华侨教育会创办菲律宾第一所华文中学---菲律宾华侨中学(今侨中学院)。9月,召开华侨教育大会,划一管理马尼拉各华侨学校。1929--1933年之间的经济大萧条,华侨教育会无法筹募经费,便于1935年结束对其他华侨学校的管理,各校自理。

         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上半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纳粹及法西斯联盟给人类带来惨重的灾难。华侨学生组织了“菲律宾华侨学生联合会”,于1939年和1940年两次在马尼拉召开大会,各校积极宣传抗战,捐资捐物,有的学校师生甚至回国参与抗日工作,献出生命。华侨学校不是被用作难民收容所,就是被日军标封、占用、折毁或为炮火夷成废墟。

二战后40多年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与以苏州为首的东欧阵营展开冷战,政治、经济、军事对抗愈演愈烈。受到华社、菲律宾乃至国际政治对抗的影响,此期间华侨学校的处境可以说是如履薄冰、风声鹤唳,难有宁日,同时中台两岸分治。菲律宾当局采取敌视中国政策,华侨社会首当其冲。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局势悄然发生变化。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席位。1973年4月,马科斯总统在宣布与中国建交之前,发布第176号法令,对全菲侨校实施菲化政策,使得全菲154所华侨学校都成为菲律宾依法设立的私立学校。以此为分水岭,历时74年,旨在培养既能适应菲律宾社会又能适应中国社会的中国人的菲律宾华侨教育,转型为旨在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菲律宾人的华人教育,菲律宾华文教育从此迈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91年5月,一个面向全国中文教育的机构---菲律宾华教中心成立,率先以实际行动开屏全方位的改革,吹响了新时期菲律宾华文教育改革的号角。华教中心相继提出第一个十年计划和第二个十年计划,明确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定位和华语教学的定性,制定菲律宾华语教学大纲,编写出版菲律宾华语教材,建设菲律宾华语师资队伍和华语教学试题库,全方位地推行改革。华教中心成立带来了华人教育时期华文教育的新生,并打破了菲律宾华文教育长期受制于台湾当局,不与中国大陆开展合作的局面,大举与中国大陆从官方层面到民间层面开展全面而深入的、形式多样的合作和交流,使得菲中两国在华文教育领域的交流如雨后春笋,全面开花,华文教育工作者受益良多,士气大振;华文教育面貌一新,前景光明。

  • 新时代华文教育应主动识变求变

        为新时代培养多语言、跨文化、专业对口的人才成为当今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华校具有独特的优势,仑必须改变思维,主动识变求变,及时转型,发挥积极的作用。让华校在新时代煥发活力,作出自己的历史贡献。

     1.菲律宾华文教育不是中国中文教育在海外的延伸,而是有着百年历史、植根于华人华侨居住国的当地华文教育。菲律宾华文教育虽然已经融入当地的教育体系之中,成为当地教育体制的组成部分,但是又与祖(籍)国有着无法切割的血脉关系。开展菲律宾华文教育工作,从中国方面来讲,首先要在当地进行充分调研,才能接地气,有的放矢,不致于好心做坏事,帮倒忙;从菲律宾方面来讲,要立足当地,维系祖(籍)国,放眼世界。

  1. 菲律宾百年华文教育有着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但是也背负一定的历史包袱,制约着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人类已经迈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必须以新思维看待菲律宾华文教育,以新模式开展菲律宾华文教育,才能使得菲律宾华文教育立于不败之地,永葆活力。
  2. 菲律宾华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高屋建瓴,通盘考虑,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兼顾,才不致于头痛医头,脚屑医脚。

         因此,菲律宾华文教育必须确立新时代的定位,包括:

  • 华文教育是华人华侨的留根工程

                  华文教育是华侨华人最重要的“留根工程”。当今,新中    国日益强大,正在阔步走到国际大舞台中央,华侨华人的留根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也随之增强。华元教育作为留根工程的作用更加突出。

  • 华文教育是华侨华人居住国国家建设的宝贵资产

                   百年华校为居住国培养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的人才。一大批菲律宾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巨头就是从华校走出去的。时至今日,华校已经成为居住国国家建设的重要资产。

  • 华文教育是华侨华人维系与祖(籍)国关系的重要纽带

                     正是百年来菲律宾华侨华人对华文教育的执着与坚守,保留民族语言,传承 民族文化在华侨华人中才得以实现,也有效地拉近了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关系和感情。通过华文教育保持并加强华侨华人新生代与祖(籍)浓浓的根脉关系,使之能夠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成为推动菲中两国强强合作的重要推手,是新时代赋予华文教育的重大任务。

  • 华文教育是新时代构建人类仝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平台

 时至今日,华校已经突破族群的藩篱,开门办学,接纳不同族裔的学生入学。各族裔子弟同窗共磋,友好相处。华校实际上就是东西文明交融、各族群互学互鉴的平台。教育工作就是心灵的工作。华文教育在融合不同文明,沟通不同族群心灵方面所具有的独持优势是不言而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扮演积极的角色,起到“民间使者” 的作用。

根据这一定位,菲律宾华文教育应主动进行以下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1.   基于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跨文化人才的迫切要求,菲律宾华文教育要从保留民族语言、传承民族文化的单一功能向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不同文明的交融并举的复合功能转型。
  2.  “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对接各国的国家建设,各种职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菲律宾华文教育要引进职业教育,从原来的“语言文化教育” 向“语言文化教育+职业教育” 转型。
  3.  智慧化是人类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菲律宾华文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打造智慧型学校,向智慧型华文教育转型。
  4.  菲律宾华文教育长期以来被作为公益事业看待,市场竞争机制薄弱,质量难以保证,隨意性较为严重。菲律宾华文教育要加强质量管控意识,向正规化、标准化、专业比转型。

 粤港澳大湾区在新时代华文教育中的角色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新 时代华文教育中可以发挥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推介粤港澳大湾区方面,可以利用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自2022年1月7日起主催的“中菲人文之驿“这个平台,开展以岭南文化为主题的展演活动。另外,菲律宾华教中心正在筹建“中国语言文化宮” ,其中设有“中华文化体验馆”,将面向菲律宾普通民众常年举办不同主题的中华文化活动。岭南地区最热门的非遗项目潮剧、壮族三月三、寄出剧、凉茶、琼剧、儋州调声、粤曲、雷剧、彩调,岭南特色的商品如陈皮、六堡茶等可以作为一个主题在这里亮相。

菲中两国领导人曾经表示将加強职业教育、语言培训合作。这不仅是两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应用型人才支撑的共同需要,也是菲律宾华文教育在新时代引进职业教育,从原来的“语言文化教育” 向“语言文化教育+职业教育” 转型的需要。粤港澳大湾区由职业院校牽头,已经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等多个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合作、校校合作平台。我们期待双方能够深度合作,达到双赢。

菲律宾148所华校都是私立学校,从1899年创办第一所华校至今,经有124年历史。校龄达到100年的华校目前有16所,到2028年就有31所。100多年来,华校从未得到政府的分文财政支持,都是依赖华人华侨长期不懈地集资才得以弦歌不辍。时至今日,大部分华校办学资金入不敷出,捉襟见肘。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人民币,中国平安、华为、正威、华润、中国南方电网等25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我们期待中国从政策上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要鼓励企业在当地回馈社会,兴学传薪,支持海外华文教育事业,与当地华人一起资助华校,借助华校这个已经扎根当地的平台,让中国的语言文化深耕本土,实现民心相通。

  • 结语

华校从创办打下华教根基,百年来的奋斗始终坚持为华族、为国家培养人才,为中西文明交融的立校宗旨,坚持吐故纳新,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脉博的办学信念,形式了站在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走在时代前列的华教精神。现在,摆在这一代华教人面前的是一份新的时代答卷。经过百年磨炼的华教人把握当今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应时而动,顺势而力,再次把华校融入世界发展的进程,团结一致,大有作为,开创华教辉煌的未来,书写历史的新篇章。

   粤港澳大湾区与华校如何加强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前景非常光明,空间非常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