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文陪伴你成长”
- 登载于 时评/专栏
五月艳阳天,四方会江门。5月17日,2023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华文教育” 平行分会以“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承传播” 为主题。来自中国、印尼、马来西亚、西班牙、菲律宾、南非等国的嘉宾代表共10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国际化华文教育新问题,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外华文教师的差异化培养及团队建设、华文教材与资源开发等主题,共谋华文教育新发展,让中华文化在海外代代相传。
多名专家学者与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相继在会上演讲,提出各地华文教育发展情况及观点。
广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方李瑾教授
谁陪伴我们成长: 父母亲人、老师同学、一日三餐 、阳光空气。
语言文字:我们用语言交流信息,用文字获取知识,通过语言彼此了解,消除误会,建立互信,加深情感。
语言文字是那样普通,只有在失去之后才能感觉出她的弥足珍贵。一百年以来,世界上有百分之九十的语言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语言消亡最常见的方式是被使用者抛弃,而抛弃的原因是丧失了使用价值。
移民群体最容易发生语言转用现象,取代母语的是新环境中的新语言。母语传承最致命的事件是代际断裂,母语伴隨着老一辈的离去而香消玉殒。
- 华文教育事业的意义
- 传承--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语言和优秀文化,保有中华特质,延续民族根脉。
- 传播--以侨为桥,做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沟通的使者,传递中国声音。
二者的关系:传承好才能传播好,传承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语言文化传承重要的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需要家庭、社区共同行动起来。
海外华裔青少年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母语之外学习并掌握了另一种语言,又由于语言使用等原因,原先的母语让出了第一语言的位置,成为传承语。最理性也是最可行的主张是双语(成为双语人)。
文化不像语言,具有工具性,它对人的影响是隐性的,而文化的养成也不像语言可以小时的学习时间来计算,所以它的习得常常被忽略,等到被掏空了或被填充了别的文化,再来补救便为时已晚。应当建立双文化养成,即成为双文化人。
二、华文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 现状
语言传承存在的问题:
1.)只能听说不会读写(文盲式语言使用者),
2.)只能进行简单交流(母语残存的体面),
3.)转用其他语言(母语成为回忆),
由此带来的文化传承方面的问题--由于文化信息输入少,导致对母语文化不了解(陌生)甚至不认同(抵触),这时候已经形成了主客文化的翻转。
- 背景分析
1.)中文沦为二语,而临新语言的強势\竞争,由于使用价值降低,母语地位不保。
2.)出于母语传承的需要,开始有意无意的继承语学习,但是学习时间明显不足。
3.)没有语言环境
中文多用于家庭(亲友)、社区(邻居),更广泛的社会交往、接受学校教育、获取知识信息、个人体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等都无法通过中文完成。
三、对策与措施
- 思想观念上站位要高。
华文教育过去是现在是未來同样要延续海外华人华侨中华文化根脉、涵荞中华民族气质的根本保证,没有语言文化的学习,民族归属和国家认同就是一句空话。近代以来,华人华侨在重要时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卓越贡献。未来民族复兴之路同样离不开华人华侨的参与和贡献,以侨为桥,华人华侨是国家与民族保持交往沟通的重要桥梁。
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內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后的梦。
- 传统华文教育仍需努力
1.)家庭。鼓励在家里亲友间说中文、读中文、写中文,提倡养老“中文+”双语能力。成功的双语人、双语家庭比比皆是。
2.)社区。鼓励打造和构建中文社区,不只限于语言,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样重要。全球不乏成功的双语社区。
3.)中文学校。提升中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建立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有机联系,拓展中文学校的功能。建立新时代华文教育标准体系,如华文水平测试、华文教师证书。并建立面向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强大的华文教育资源体系(教材教学动态资源平台)。
- 陪仪伴心智成长,培养真正双语双文化人。
1.)新的理念。让中文生长并发育出陪伴华裔青少年心智成长的功能。在华裔孩子整个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有中文的陪伴。
2.)新的体系。要建立有利于实现双语双文化人培养目标的中国语言文化生态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时空两个维度:
空间维度—“中文+”家庭、中文社区、中文学校,中文社会服务(如中文标识)、中文媒体、中文图书、以中文作为载体的弘扬和推广中华文化艺术的各类作品。
时间维度--以孩子成长周期为时间考量的维度,立足于语言成长陪伴心智成长。中文作为弱势语言(继承语),应该从咿呀学语阶段即接触中文,一直陪伴他长大,在其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中文均不缺席。
两个维度相互作用,共同构建良好中文生态。
3)新的路径
参考时空兩个维度的要求,除学校教材(包括教辅材料)外,为海外华裔青少年量身定制大量的中华文化优秀产品,通过文化创意,用各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样式(如图书、音像制品、歌曲、影视作品、饮食、服装等),将中华文化元素尽可能渗透到一切中华载体当中,营造一个连空气都浸润着中华文化浓郁气息的文化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