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模糊、晚上看不见? 医揭 “3大致盲前兆”

视力模糊、晚上看不见? 医揭 “3大致盲前兆”

(优活健康网记者冯逸华/综合报导)你能体会从小眼睛就看不清楚、到了晚上什么都看不见、或视线可以看到远方却看不见脚下的恐惧吗?在台湾,约有400名患者因罹患罕见的早发性眼病──基因性视网膜退化疾病(IRD),造成视力、视野受损,严重恐一生都会失明。

中华民国视网膜医学会理事长杨长豪表示,基因性视网膜退化疾病(IRD)为基因变异所致,是一种致盲性的眼睛疾病。由于患者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杆状细胞先受到影响)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出现异常或死亡,无法正确或根本无法制造蛋白质,若未早治疗将会持续恶化,导致失去视力。

杨长豪说明,病患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就会出现视力逐渐衰退的特徵,在昏暗或黑暗的环境中很难看清、无法校正的中央视野、及强光适应困难等;另外有些基因变异,也可能同时引起与视力无关的其他器官病症,包括听力丧失和神经系统异常等,值得注意。以下为基因性视网膜退化疾病“3大症状”表现:

1. 视力问题:许多患者的眼睛从外观上完全看不出异常,但是却会因为视力问题而引起生活上诸多不方便,或因为看不见容易形成“故意不理人”的误会。

2. 夜盲症状:白天时行动自如,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但到了晚上却会陷入一片黑暗,无法辨认周围是否有障碍物,动不动就撞到东西。

3. 管状视野:管状视野指的是视野范围缩小,如同从管状物(例如吸管)中看出去一般。因此,患者也许能阅读书籍、看得到路牌标示,但却看不见临近身体周围的障碍物、或别人递给他的东西。

杨长豪分享,在基因性视网膜退化疾病的大家族中,最早发生、疾病也最为严重之一的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LCA),先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最多只能延缓病程速度,或是摄取抗氧化剂、叶黄素等保健品,辅助延缓病情。

在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LCA)尚未被列入罕病保护之前,基因性视网膜退化疾病的病患难以改善治疗品质,不仅造成庞大的生活压力,治疗上也须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所幸,在医界及民间团体的努力下,此症终于在今年获国际罕病认列,让更多病患受到政策保护,拥有更多的治疗权益,有助减轻病患的压力与经济负担。

“如今,医界已可透过次世代基因定序技术,让病友在病情恶化前,能及早治疗罕见疾病。”基金会创办人陈莉茵也呼吁,期望透过民众富有更多同理心的对待,将可以带给这些病患支持与帮助、改善日常生活品质的力量。

2021年中华民国视网膜医学会也成立了“基因性视网膜退化疾病”卫教网站,提供基因性视网膜退化的相关卫教内容与新知。希望能够带给民众正确的科学资讯,共同守护罕病病友,重拾彩色人生。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

Last modified onWednesday, 15 December 2021 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