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肤炎长效治疗有机会停药

(优活健康网记者/冯逸华报导)21岁黄小姐曾是中华女垒队亚运培训国手,担任中心打者、长打实力惊人,却长年与异位性皮肤炎奋战,从国小时期手肘开始出现痒疹,到全身严重搔痒、肿痛甚至流血流汤,求医尝试各种治疗与偏方,却始终未见改善后,最终她接受医师建议,使用新一代长效生物制剂治疗,治疗3年后疾病维持稳定,停药迄今2年未见复发。

台大医院皮肤部主治医师朱家瑜表示,异位性皮肤炎属于反覆发作的慢性发炎疾病,成因复杂,主要与“皮肤屏障功能失常”及“免疫系统异常活化”有关,导致皮肤乾痒、红肿与渗出等症状。治疗目标应著重于长期稳定控制与减少复发频率,而非仅追求短期治愈,才能真正改善生活品质。

朱家瑜说明,皮肤科诊间常遇到病友误以为异位性皮肤炎像感冒、过敏,只要看几次诊、吃药就能痊愈,常常追问“看几次才会好?”事实上,异位性皮肤炎并非吃药就能痊愈,而是一种和体质有关且长期处于发炎状态的慢性病。

朱家瑜提醒,异位性皮肤炎有可能随著年龄增长而缓解,但通常不会完全消失,不少人以为异位性皮肤炎只需在出现症状时才需要治疗,但若等到严重时才就医,反而会让皮肤长期处于慢性发炎状态,让病情越来越难控制,甚至因皮肤屏障被破坏,增加感染风险。

朱家瑜分享诊间案例,曾有病友仅治疗两周,便自觉痊愈而中断回诊,结果半年后病灶大爆发并引发感染,反而需要更长时间修复。他强调,治疗异位性皮肤炎就像调整体质,需长期耐心配合,不仅要做好基础保湿与局部治疗,更需控制免疫反应,才能有效维持稳定、减少复发。

台湾皮肤科医学会秘书长、台北林口长庚纪念医院主治医师黄毓惠表示,异位性皮肤验治疗选项除了口服药物,现已有长效型针剂,以及不同作用机转的新型药物可供选择,医师会评估患者不同的病灶严重程度,采取最适合的治疗方式,稳定控制到让人看不出来曾经是异位性皮肤炎患者,甚至有机会停药。

黄毓惠说明,异位性皮肤炎病友对治疗的最大期待包括:

● 有效止痒
● 药物安全副作用少
● 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 减少就医频率与时间
● 病灶稳定不再反覆发作

黄毓惠说,介白素IL-13是引发异位性皮肤炎的关键因子,针对中重度患者,传统外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有限,近年口服标靶小分子药物与生物制剂等精准标靶治疗,抑制发炎反应、稳定皮肤病灶,因其解离速度较慢的特性,可每2周或每4周施打1次,成为病友主要的治疗选项,帮助有效控制病情。

黄毓惠解释,临床研究显示,持续每月治疗超过1年,可稳定控制异位性皮肤炎发炎症状,逾7成病友在1年后仍维持皮肤病灶清除或几乎清除,超过8成病友痒感获得明显缓解,即使仅接受4个月治疗后停药,仍有部分患者维持良好效果;近5成病友达到皮肤病灶清除或接近清除,超过6成病友痒感减轻,显示长效治疗有助于提升生活品质与病情稳定度。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

Last modified onTuesday, 29 July 2025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