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舟状骨症候群致脚踝痛 复健医教3招肌力训练
- 登载于 保健123
(优活健康网记者/冯逸华报导)走路走久常脚踝内侧肿痛?这样的状况常被误认为是疲劳,但也有可能是副舟状骨症候群所造成,这是一种先天骨骼异常,在女性身上较常见。复健科医师提醒,副舟状骨症候群常发生在久站、久走或运动员身上,可能导致脚踝急性发炎疼痛,除保守治疗跟手术治疗外,也能透过3招运动训练来改善。
若在行走或运动时,脚踝内侧接近足弓的位置疼痛加剧,严重时甚至发炎肿痛,连穿鞋、站立都很痛苦,就有可能是副舟状骨病发疼痛,称为“副舟状骨症候群”。这是一种先天骨骼异常,正常来说,人体足部有26块骨头,但少数人会在原有舟状骨的内侧缘,多长出一块副舟状骨(accessory navicular bone),可能导致足踝的不稳定性。
开业复健科诊所院长李炎谕在脸书粉丝专页上发文表示,门诊曾收治一名男性个案,右脚踝因不明原因持续发炎肿痛,原本担心是骨折,但回忆近期并没有撞击或受伤状况,经医师触诊并透过超音波检查后,确诊为“副舟状骨症候群”,建议可做居家复健及伸展运动。
他进一步说明,平均约每10人有1人会长出副舟状骨,但却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副舟状骨症候群的相关症状。临床观察发现,女性比较常见脚踝疼痛症状,其中有7成是双侧疼痛,常并发胫后肌肌腱疾患,或有扁平足现象。
李炎谕指出,副舟状骨症候群的诊断,通常是透过超音波及X光来确诊,依照骨头的生长方式不同,可能诱发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分为下列3种类型:
● 第1型:约占30%,一般是位在胫后肌远端肌腱中(种子骨),副舟状骨与舟状骨没有连接,直径约2~3毫米。通常没有症状,若有症状也很容易因保守治疗而缓解,一般预后良好。
● 第2型:约占55%,呈三角形或爱心型,副舟状骨与舟状骨之间会以1~2毫米的软骨作为连接,直径约12毫米,若反覆足部动作如久站、久走等活动,容易引发足部内侧疼痛。
● 第3型:约占15%,副舟状骨与舟状骨已融合成一个较大的骨头,突出的骨头容易与鞋具反覆摩擦,形成滑液囊炎,并造成局部红肿热痛。
他补充,正常来说,胫后肌会连结到舟状骨上,可以协助蹠屈并维持内侧足弓。但针对上述第2及第3型的副舟状骨症候群,因胫后肌连结到了副舟状骨上,会导致力臂变短,使施力原理改变,就会造成局部症状,甚至续发胫后肌肌腱疾患与扁平足。
李炎谕提醒,副舟状骨症候群在治疗上,分为保守治疗跟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鞋垫、物理治疗(仪器、运动、徒手)等,运动治疗则包括胫后肌、胫前肌、屈趾短肌、臀肌等肌群的运动及伸展、震波、注射治疗等。
由于副舟状骨症候群,与胫后肌息息相关,若想改善持续发炎、肿痛症状,除遵循复健科治疗外,也可透过以下3招运动训练,让胫后肌更稳定:
● 胫后肌伸展:呈弓箭步,后脚踩地上但须稍微往前旋转,让足部内侧有紧绷感,维持15秒,做5组
● 胫后肌训练(弹力带):采坐姿,脚放在地上,弹力带向脚外侧约15度,拉到略有紧绷感,脚板向内翻10次,做3组
● 胫后肌训练(药球):采坐姿,用双脚前内侧将药球夹起,双脚打开放下,重复10次,做5组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