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少见癌症全身血液超黏稠 存活率不到5成

极少见癌症全身血液超黏稠 存活率不到5成

(优活健康网记者/冯逸华报导)“刚开始眼睛、牙齿、子宫都在出血,我一直以为是妇产科疾病,全村都觉得我会死……”70岁的陈女士,回想罹病初期,反覆求诊未果,长达1个多月找不出病因,从彰化辗转北上就医,近一步检查才发现原来是造血功能出问题,确诊罹患淋巴瘤中极少见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简称WM)。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血清中会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IgM),使血液黏稠度升高,造成高黏滞血综合症,血球会像铜钱一样串在一起,发生贫血、神经病变、多处黏膜不正常出血。依血液阻塞发生部位,若是在眼科、脑部、心肺血管,则可能会影响视力、造成中风或是肺栓塞、心肌梗塞。

据临床统计,台湾一年新发病例不到50人,盛行率仅约百万分之四,罹患率堪称比闪电击中的机率还低,且高风险族群的5年存活率仅36%。

秀传医疗体系彰化院区癌症医院院长张正雄表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和缓性淋巴癌,癌细胞会侵犯骨髓、淋巴结、脾脏,好发63至73岁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因免疫球蛋白增生,肿瘤细胞会聚集在肝脏、脾脏,导致器官肿大,进而影响食欲。”

张正雄进一步解释,因初期症状不明显,容易以为是家里长者正常老化,虚弱、疲倦、食欲不好,因为过于罕见,他行医30多年也只看过不到10例。前述个案陈女士,所幸在大出血当下就进行确切诊断获得救治,否则很可能活不到现在。

透过IgM基因检查、骨髓穿刺和切片检查,可以在早期监别恶性淋巴瘤或其他血液疾病,有助及早制订治疗计画。张正雄提到,现在的骨髓检查跟大家对“抽龙骨水”的想像完全不同,技术非常纯熟,在门诊仅需不到半小时就能完成,是最快速诊断血液肿瘤疾病的方法,呼吁患者切勿因对检查的迷思而错失尽早诊断与治疗的机会。

中华民国血液病学会秘书长黄泰中指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因临床案例少,再加上初期症状捉摸不定,患者常辗转于不同科别之间却又找不出病因,还容易发生漏诊、误诊,错过对症下药的时机,身心承受极大压力,又因为是癌症而非罕见疾病,缺乏关注资源,堪称是“弱势癌”。

尤其,淋巴癌治疗方式复杂,无法找到一剂适用于所有患者的通用药物,过去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多以化学治疗为主,但副作用大,所有细胞都有可能受到化疗药物影响,副作用如白血球、血小板下降、发烧、心脏毒性、感染等。

“10年来,台大医院有70名患者,约有半数至今已离世。”黄泰中解释,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多半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体本就衰弱,较难积极接受治疗,其整体存活率不到50%,幸好现在有新型标靶药物。

黄泰中提到,透过新一代标靶药物,可有效阻止癌细胞复制发挥其作用,仅会攻击癌细胞,“治疗效果非常好,现在只要口服药丸吞就好,疾病控制成果也比化疗效果好,12个月内疾病无恶化存活率大幅提升。”

黄泰中提醒,根据国健署最新2021年台湾癌症登记报告,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相较十年前已成长1.4倍,患者初期可能在全身不同位置发现病变,造成初期症状并不明显,民众若察觉自己出现发烧、夜间盗汗、不明原因体重减轻、疲劳、淋巴结肿大、皮肤搔痒等淋巴瘤常见症状,并持续约2至3周时,应尽快至血液肿瘤科就诊,才不会延误黄金治疗期。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