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医浅谈恐慌症
- 登载于 保健123
(优活健康网记者/冯逸华报导)“恐慌症”是焦虑症的一种,很多人称它是现代的文明病,但多数民众对它仍是一知半解。42岁独立抚养孩子的单亲妈妈小梅,4年前曾因压力而患上恐慌症,她自述当时在发病初期,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有一次开车在快速道路上,突然全身无力、无法继续开车,她大声哭泣,只能用最后一点力气打电话求助警察,帮忙把车开回家。
在病症最严重的时候,小梅因为不敢出门、不愿与人互动,对人际关系和工作都造成影响;有次早晨家人拉开窗廉,照进屋内的阳光,她觉得会伤害她,而失控地恐惧、尖叫。接著,更多的生理疾病一一袭来,胃溃疡、头晕、心悸,甚至出现肢体运动困难等症状。
在确诊恐慌症并接受治疗前,小梅曾经历了四处求医检查,看遍各大科都找不出问题的困境,身心陷入濒临崩溃的边缘,相当痛苦。幸好最后一位医学中心的医师告诉她,应该尝试去身心科进行治疗。
收治个案的卫福部苗栗医院精神科主任陈文科表示,“恐慌症”(panic disorder)是精神科门诊常见焦虑症的一种,很多患者会突然感觉自己无法呼吸、极度不安、快要死亡,到医院急诊求救,但通常检查后医师都会说:“没什么问题,打个针就好了。”
他指出,甚至有些患者恐慌症严重发作,但一到了医院症状竟突然消失,好像刚刚什么事也没有。恐慌症也常在无压力,或无生理疾病时出现,由于常找不到原因、检查都正常,反而让病人更不安、恐惧,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出现,也因此对生活、工作、社交活动产生影响。
陈文科说明,由于恐慌症需要长期治疗,因此最好要尽早寻求专业医疗团队做治疗,以免严重的话恐会合并其他精神问题,例如忧郁症,睡眠障碍等。而恐慌症的治疗除了药物以外,心理治疗也占有重要关键的角色,透过与医师充分沟通,包含对疾病的理解、药物治疗、以及适当调整生活方式与压力,可以有效改善疾病对日常生活的干扰。
小梅也表示,在长达4年的精神疾病治疗过程,最重要的是相信医师,和医师合作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式调整健康,包含药物、生活习惯、饮食及运动等。她相信医师可以帮助她,让她学会转念、与自身疾病共存,因此也愿意完全遵从医嘱。
陈文科提醒,恐慌症病患接受药物治疗时,千万不可自行停药,如果想要停药,必须和医师商量;此外,若能从事规律及适度的运动,也对身心健康有帮助,可以每日约1~2小时运动。而对于原本有酒瘾的小梅,也建议她戒酒,至今已成功维持2年。
目前小梅已能够维持大部分生活功能,不仅可以正常工作和照顾小孩,也几乎不会再发生像当初开车在快速道路上因害怕而发作的“惧旷症”(agoraphobia),以及无法控制的情绪,重新找回生命的美好。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