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青少年少运动 成年焦虑症率增
- 登载于 保健123
(优活健康网新闻部/综合报导)这2周正值学校期中考,家中孩子是否专注于课业而更少运动?提醒孩子无论课业多重,也别忽略要运动!根据一篇澳洲2017年发布的研究指出,青少年时期缺乏体能活动,会影响成年时心理健康。
研究显示 青少年不运动成年后增焦虑症发生率
研究为一大型的出生世代研究数据,来自澳洲昆士兰大学妊娠研究,以1981至1983年,于昆士兰州一家大型公立医院接受产前保健的母亲及其孩子为对象,分别在孩子6个月、5岁、14岁和21岁时进行追踪。3493位年轻人,14岁时完成体能活动问卷,及21岁填写的“年轻成人自我报告”的心理健康状况资料,检验青春期体能活动参与情形与年轻成人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关联。
结果显示,14岁时“不运动”组,于21岁时出现“与任何情感障碍有关的终身诊断”、“妄想意念”以及“视觉感知障碍”的可能性增加。此外,男性在14岁时“不运动”与21岁时焦虑症发生率增加有关。结果指出,青少年时期缺乏体能活动会影响之后一些、但非全部的心理健康状况。
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益处不仅出现在运动当下 还会“持续发生”
屏东科技大学休闲运动健康系教授徐锦兴表示,国内外亦有相关实证研究指出,运动对个体的情绪稳定有一定的效益,无论是青少年期、中年期,甚至是老年期,运动都有同样的效果。而这个研究可贵之处是发现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益处不仅会出现在运动当下,还证实这个效果会“持续发生”,再度证实运动让心情变美丽。
呼吁师长要多鼓励学童参与运动,提高学童身体活动量,不仅改善体适能、促进身体机能的效果,对情绪的稳定、成年后的心理健康,也有绝佳的效益。也建议家长与老师可以设计合宜的正增强或鼓励机制,让学童从运动中获得乐趣,进而将运动融入生活,培养“终生运动”习惯。
多设计“揪团”性体育活动 彼此邀约建立运动习惯
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叶雅馨表示,上述研究显示,青少年时期运动与其成年初期部分的心理健康状况(情感障碍、妄想意念、视觉感知障碍)有关,证实心理健康的可预防性,及青少年阶段建立其养成运动习惯的重要性。
董氏基金会历年来调查发现,“觉得很累”、“没时间”、“没有伴”是多数学生不运动的藉口。青少年时期同侪为他们的“重要的人”,建议学校多设计“揪团”性的体育活动,透过夥伴彼此邀约运动是帮助建立运动习惯的有效方式,同时传递观念如累了更要运动、运动需要找时间。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