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Print this page

子女迁离长者寂寞 充实生活防空巢综合症

子女长大后相继搬走,两老独守空屋,小心出现“空巢综合症”(Empty Nest Syndrome)。精神科医生表示,此症属适应障碍,患者会感到空虚、寂寞、不开心或容易紧张等症状,严重可诱发抑郁症及焦虑症等情绪病,不容忽视。长者及早作好子女迁离的准备,如培养个人兴趣、建立社交圈子、调节心态,有助适应空巢期。

精神科专科医生麦永接表示,空巢综合症并非正式的精神病诊断,但属于其中一种适应障碍,与无法适应环境转变有关,与伴侣分手、转工及升学,都可引发适应障碍。空巢综合症早于西方社会出现,意思指当父母年纪渐大,子女也长大成人,因种种原因离开家庭,如到外国留学或出外公干、移民、成家立室等,父母可能会觉得失去了家庭、自我价值,容易感到空虚、失落、寂寞、不开心,认为生活无意义;或因担心子女,就像不知道孩子在外做工有没有事、生活会怎样等,变得紧张,情况如小燕子长大后离巢,燕子爸妈要面对空巢一样。

麦指有几类人士比较易患空巢综合症,包括全职家庭主妇、独居如单亲或丧偶人士、适逢退休或身体已有退化疾病者等尤其高危,若没有好好处理,可引致情绪出事,诱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情绪病。

要提防空巢综合症,要由两方面出发。父母要有心理及生活上的准备,包括调节个人心态,要明白子女终会长大及离开自己,有独立生活、成家立室的日子,这也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若过去的生活集中照顾子女,当他们长大后,是时候要培养自己的嗜好和兴趣,例如学习新事物,既可让生活变得充实,也有助填补空虚感。同时要建立及扩阔社交圈子,认识新朋友,日常多外出联谊,如约朋友一起做运动。另外,不妨多抽时间,学习智能手机的通讯软件,增加与子女日常的沟通。

麦称,临床上有些求诊个案是家中两老在子女搬走后,双方争吵日渐增加,引发情绪问题,建议此时各自该有私人空间及朋友,减少磨擦。另一贴士是建立共同嗜好,有助维系夫妇关系。子女除了大时大节外,日常宜多探望父母,若生活太繁忙,可透过视像通话、打电话或短讯的方式,加强双方的联系。

另外,长者忽然变得烦躁,容易发脾气,可能都与空巢问题引发的抑郁症有关。麦表示,曾有一名70多岁女病人,子女早已成家立室搬走,老伴后来亦离世,她初时感到生活空虚、闷闷不乐,之后容易因小事骂人、向子女发脾气,同时有胃痛、全身痛症,但辗转求医也找不到原因。

女病人其后经转介往精神科求诊,证实患上抑郁症。麦指病人感到不开心、时常想念子女,但为免子女担心,刻意藏起负面情绪。长期积压下,低落情绪会转化成恼怒,变得容易因小事发脾气和骂人,影响与家人的关系,也引发其他身心症状。此情况下鼓励家人多轮流探望长者,给予关心。

另一个案是60多岁独居女士,子女已移民到不同国家,过往曾帮手带孙。她因挂念已逝丈夫及不舍得香港,未有跟随子女移民,故每到周日的家庭日都感到空虚寂寞及不开心,但子女每次致电回港,都会表现得若无其事。直至她出现失眠、无胃口、消瘦等症状,做每样事情都无心机,子女发现母亲有异,返港带往求医,证实患上抑郁症。除药物治疗,医生也鼓励她每年轮流出外探访子女,增加见面机会,又建议她日常多做运动。

Copyright.1997-2025 International Times Sdn Bhd. Kuching,Sarawak,Malaysia. Tel:(60-82)48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