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Print this page

过动儿非故意调皮捣蛋 医揭幼年出现3症状就要当心

(优活健康网记者/冯逸华报导)今年10岁的小祥,上课时常坐不住,常忘记带作业,也习惯在同学回答问题时插嘴,甚至会随意介入同学的谈话或游戏,不遵守规矩,是班上公认的“爱说话”和“捣蛋鬼”。爸妈原以为孩子只是年纪小、过于好动又不爱念书,直到小祥开始拒绝上学,带至医院求诊并经医师评估,被诊断为混合型“注意力缺乏过动症”(ADHD),同时表现出专注力不足、过动与冲动。

小祥接受药物治疗与心理卫教,并由家长与学校共同配合介入。2个月后,妈妈表示:“以前我们只看到孩子的问题,现在看见他的天赋。”小祥逐渐能在课堂上专心超过20分钟,课业有所进步,学习中也开始感受到成就感,更重要的是,他与同学的关系明显改善,并展现出过人的表达能力。

收治个案的卫生福利部台北医院精神科医师黄国洋表示,“注意力缺乏过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常见的神经发展性疾病,患者多在幼年期即出现专注力不足、过动及冲动行为,俗称“过动儿”。

黄国洋说明,过动儿并非真心要调皮捣蛋,透过专业诊断、治疗与引导,能助儿童大幅改善,若未及时介入,会影响学业、人际关系,甚至终身发展。提醒家长应以理解与支持,并与学校、医疗团队合作,才能帮助孩子发挥潜能。

根据台湾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儿童注意力缺陷过动症的盛行率约7~8%,与国际数据相近;但根据健保资料库分析,实际持续接受治疗的患者却仅有不到2成。黄国洋指出,这代表很多父母,常误以为小孩只是较活泼好动,属正常现象,甚至不知道孩子可能患有ADHD。

黄国洋强调,ADHD的治疗必须结合医疗、教育与家庭三方面,缺一不可。若缺乏适当介入,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可能面临拒学中辍、忧郁焦虑,甚至出现物质滥用或反社会行为。国际研究显示,监狱内男性受刑人中,有35~68%曾罹患ADHD,显示疾病对成年后的行为与社会适应影响深远。

黄国洋呼吁:“ADHD的孩子不该被贴上‘坏小孩’的标签,他们需要的是理解、支持与正确治疗。”家长与老师若发现孩子有持续专注困难、过动或冲动行为,应及早就医,避免错失治疗黄金期,透过跨领域合作,许多孩子不仅能克服学习困难,更能展现独特的才能与潜力。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

Last modified onSaturday, 20 September 2025 10:26
Copyright.1997-2025 International Times Sdn Bhd. Kuching,Sarawak,Malaysia. Tel:(60-82)48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