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壮年常跑厕所? “肠发炎”增癌变率
- 登载于 保健123
(优活健康网记者林奂妤/综合报导)在肠道疾病中,除了大肠癌令人闻之色变,还有一种疾病“发炎性肠道疾病”(IBD),年轻开始就会如影随形的跟著病人一辈子。发作时除了恼人的腹痛、血便,更会让人狂跑厕所,时时与马桶为伍。如果没有及早诊断控制,除了生活大受影响,长期累积肠道伤害,更造成不可逆的并发症。
29岁的许先生数年前就开始反覆腹痛、腹泻、血便,严重时一天要跑超过10次厕所,大便中也会带血。但由于工作忙碌,一直觉得自己只是吃坏肚子加上痔疮,认为症状一阵子后会缓解而不以为意。但近几个月来发作频率越来越高且常跑厕所,严重到不想出门、无法工作,生活品质大受影响,体重也越来越瘦。就医大肠镜检查发现整个左侧大肠肠粘膜弥漫性的连续性发炎,并有自发性出血征兆。
经过医师综合评估,确认得了发炎性肠道疾病的其中一种“溃疡性大肠炎”。住院接受静脉注射的免疫抑制治疗,许先生肠道发炎反应顺利被控制在不活化阶段,出院后都按时回诊,生活已完全回到轨道,追踪半年也暂无疾病复发现象。
奇美医学中心胃肠肝胆科主治医师王宿鸿表示,由于饮食西化和卫生环境改善,台湾发炎性肠道疾病发生率近期以来节节上升,也越来越被重视。依据健保局资料统计,从1998年到2013年短短15年间,病人人数足足增加26倍。
发炎性肠道疾病主要是身体在肠道有不正常的发炎反应,造成慢性腹痛、血便、里急后重和其他肠胃道外症状等。致病原因目前并不是非常清楚,据推测和自体免疫系统、基因、饮食、环境、和肠道菌丛均有相关。因为发炎性肠道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不好根治,病人一生中常常症状会反覆发作和缓解。王宿鸿医师提醒,像学生或上班族这类的好发族群,若有以下的症状和警讯,一定要尽早就医,排除发炎性肠道疾病的可能性:
▲慢性腹痛超过2个月以上,有时甚至半夜痛醒。
▲慢性腹泻、血便超过2个月以上。
▲一天跑好几次厕所,蹲在马桶上明明有便意但却排没多少。
▲没刻意要减肥,体重却越来越轻。
▲食欲差、易疲倦,生活越来越无精打采。
▲不明原因贫血、发烧。
若没有治疗控制肠道的发炎反应,经年累月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如肠道狭窄、肠阻塞、肠穿孔、营养不良、感染、廔管、癑疡等,日后大肠癌风险也比一般人高许多。发炎性肠道疾病也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影响的器官不止肠胃道,亦常合并其他器官的自体免疫疾病如关节炎、皮肤溃伤、原发性硬化胆管炎、眼睛葡萄球炎及外巩膜炎等。
发炎性肠道疾病目前可分为溃疡性大肠炎和克隆氏症,分法是依据病灶分布的位置、发炎深度和内视镜下的影像表现等。一般好发于20至45岁间的青壮年人口,老年人仅占少部分比例,病人男女比约为6:4,而溃疡性大肠炎比克隆氏症更常见。
发炎性肠道疾病的诊断并没有绝对准则,临床医师针对病人各项资料,包括病史、抽血检查、电脑断层、消化道摄影、内视镜和病理切片等综合后才能下诊断。但也因诊断没有特一标准,临床上医师下诊断时仍须先小心排除掉其他会造成类似症状及内视镜表现的疾病,如肠道结核、阿米巴肠炎、感染性肠炎、淋巴癌等。
治疗上,医师会针对病人的严重度给予不同程度的治疗,轻微给予抗发炎药物和饮食控制,但严重的甚至需要给予免疫抑制剂如类固醇、生物制剂等。因为这种疾病通常是与病人终生为伍,治疗的目标就是降低发炎反应、改善生活品质、避免并发症的产生,尽量让疾病控制在不活化的缓解阶段。
王宿鸿医师表示,发炎性肠道疾病在西方国家是常见的疾病,但目前台湾发生率也快速上升。这种疾病好发于生活忙碌而常忽略自身健康状况的青壮年人口,初期症状与常见的急性肠胃炎、功能性肠道机能障碍、肠躁症不容易做监别诊断,症状一开始到确认诊断常需要一段时间。
(文提供/优活健康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