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唇街系列2】 昔日老街蜕变成手工艺品区
- 登载于 小城故事
古晋老故事 / 李振源
半里来长的海唇街建筑群和现代店屋最大的区别,便是店面都很狭窄,仅有14至16尺宽,但店身长短不一,有者是60来尺长,但却有不少长达170尺,正由于店身狭长,两侧和后墙又没法安装门窗,所以店铺内的光线都相当黝暗。
早期老店屋的屋顶,都开有长方形的天窗,让阳光直接照射下来,以增加店铺内的光线和空气的流通,更可藉此储集雨水备用,但后来的业主或租户在翻修屋顶时,大多已把它封掉,从此在大白天也要按亮店铺内的电灯,方能维持铺子内的基本光线。
除了底楼的店面,二楼以上的外墙,是最吸引过客抬望仰望的焦点,海唇街的好些老店外墙,特别是二楼横梁与窗顶圆拱上,依稀还保留着昔日巧匠精心塑制的浮雕,这类带着吉祥寓意的浮雕,包括了佛手、桔子、八卦和花卉的图案。
.jpg)
过半老店的二、三楼前墙,还保留了古早款式的落地百页木窗,其实近代海唇街的二、三楼,除了少数还有住户外,多已被充当储物室,或装修为办公室,甚至一些还被换上时髦的落地玻璃,改装成手工艺品的陈列室。
作为一条老街,海唇街在将近200年的生命史中,一直不停的蜕变,从一个河边小市集,茁壮成长为车水马龙的闹市,那年头通街尽是与民生有关的杂货店和咖啡店,特别是到了20世纪的中叶,几乎是各大商行进驻的据点。
蜕变中的老街
然而随着市区的日益扩大,陆路交通网伸延到海口地区,水上交通日渐式微,到了7、80年代,沿海乡镇的小货船已不再停泊于海唇街前边的码头,原有杂货店之传统客源大量流失,很多业者相继被迫结束营业、搬迁或将业务转型。
紧随着杂货店之后,一些进口商也把门市和办公室撤出老街,配合政府大力开发旅游工业,以游客为行销对象的古董与手工艺品商店,迅速的入主老巴刹,而很快的便把这条老街道,包装成一条名符其实的“古董街”。
迄今为止,在海唇街开门营业的手工艺品和古董店,便多达50多家,当中有10多家还是打通两间店面,或楼上楼下一并开辟为陈列室的巨型商铺。
正因老巴刹这些手工艺品商店的顾客,是以游客为主,所以挂在铺头上的招牌,也和过去不一样,以往的业者都是悬挂着中文招牌,而今则几乎“全盘西化”,店名十有八九是洋名,很多还刻意突显本土色彩,好象Fantasy Sarawak、Borneo Fairy、Borneo Motifs、Borneo Magic、Tropical、Rain Forest等等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jpg)
原住民图腾
于海唇街的五脚基走廊的拱门,很多也已画上原住民的图腾,所以穿过这些长廊,给人一种宛如置身长屋的感觉,而大部分手工艺品商铺的店面,所摆卖的尽是原住民特殊文化色彩雕塑品、编制品,以致价值不菲的古董,店铺内摆设多数显得相当杂乱。
尽管经历了百多年的沧桑,海唇街的店铺外貌,无可豁免的会露出些许之老态龙钟,但却又不失其生机蓬勃的另一面,老街坚韧的生命力,会紧贴着时代的脚步迈进,于不同的时代,吸收不同的元素,而展现她独特的风貌。
其实在7、80年代时,由于正处于转型期,海唇街曾一度处于方向模糊的十字街口,店产价格一直低靡不振,甚至有业主担忧此老街可能会面对政府回收,再行拆建的厄运,直至90年代之后,政府确定要将海唇街开辟为旅游区后,店价即刻朝上飙升,而从过去一直徘徊在3、40万令吉的关口,飞弹到160万令吉。
不过尽管老店的行情翻了几番,很多业主若非遇上需要,绝大多数是不肯将店铺割爱,毕竟放盘之后,就很难有机会再买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