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幼稚园 思考课
- 登载于 小城故事
旅居德国的中国作家洪莉,曾在《德国骨子里的气质》这本书中,提到她曾经在当地的幼稚园,体验过一次孩子们“乘火车旅行”的活动。
第一堂课,孩子们扮成旅客,搭着肩膀串成一列火车,呜呜的穿山越岭去旅行。
第二堂课,轻快的音乐响起,老师让孩子们躺在体操垫子上安静闭目,随着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火车穿过高山森林、原野农庄、河流湖泊,孩子们进行大脑的自由想像。
老师不时在一旁提示:“看见草地上的野花了吗?”
“看见森林里的小房子了吗?”
“小河里有没有鱼?”
旁边还有两位自愿协助课程的家长,帮忙记录着每个孩子的表现。
这不是“观落阴”,而是按照“全德国儿童联盟”制定的系列教育方案进行的课程,而这堂课是专为加强4~5岁儿童个性发展而进行的“思维想像课”,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安静思考、丰富联想。每次必须记录孩子能否安静下来进入想像、语言描述如何等。每个孩子的纪录还要交给家长,以便家长熟知自己孩子的身心发育情况并配合家庭教育。
吃力不讨好的小丑
但是从小如果缺乏“思维想像”的教育,对于“安静”的价值缺乏尊重,长大以后,就会变成那种自称“闲不下来”的人,不喜欢安静,害怕独处,不愿意思考,于是一直用大声唱KTV,大声吃饭,大声八卦,喝下午茶时大声聊天,去闹区购物,来填满自己的每一天,只要停下来没有“团康活动”可以参加,缺乏刺激,不大声来个“爱的鼓励”,就会觉得没劲、百无聊赖的大人。
更悲哀的是,搞不好自己到每一个团体,都变成那个怕气氛“冷掉”,所以强迫自己吱吱喳喳说个不停,一直搞笑当开心果,每天回到家都精疲力尽,觉得自己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小丑,那时候,要再回头学习安静的美好,恐怕会非常辛苦。
自从注意到华人校园,老师动不动要学生“拍手”的文化以后,我也更有意识地去寻找改变的种子。比如香港的西贡崇真天主教中学,从十年前开始推动“静默文化”,每逢朝会,大型礼仪、讲座、公开考试班的学生做试卷前,都有静默数分钟的空间,邀请学生安静下来留意呼吸,接触一下自己的内心。
我在台湾的中小学,也发现有少数老师有意识地取消课堂一开始“起立、敬礼、坐下”的过时军事训育仪式,而用“静心时间”来替代。
我看到安静的种子,在校园里慢慢萌芽,说不定有一天,寒暑假搭充满亲子游的飞机,不需要再是一件恐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