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海街篇3】 江西人经营的上海家私店
- 登载于 小城故事
古晋老故事 / 李振源
家私店占据半条友海街,大多数门楣上的老招牌,还特别志明“上海”的字眼,有趣的是业主大多是江西人,这些江西籍木工店云聚友海街,原来还有一段古。
亚答街的英文名称为CarpenterStreet,其实并没有多少间的木匠或家私店,倒是隔邻的友海街上,家私店成行成市,而且这些规模大小不一的家私店门口,大都还挂着一面写着“上海XXX木工店”的宝号。
褪色了的老招牌依旧在,但九成以上的店铺却已改弦易辙,没再以手工制造家具,而改成摆卖进口家私的门市店。
回溯上个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期间,友海街的上海人家私店极负盛名,工匠们所制作出来的各类家具,既美观又耐用,因而成了当年消费人定制家私的首选,不少业者在此段黄金岁月确实赚到了钱财。
然而友海街这些招牌挂着“上海”字头的家私店中,其实仅有一间是纯正的上海人所开,其他十有八、九为江西人,他们借用“上海”两字的原因,无非是因为作为十里洋场的上海,其木匠手艺的精巧早已名震四方,况且以福建、广东人居多的古晋,视“外省人”——上海和江西人,似乎同属一挂,并没有多大的分别,一律以上海人称之。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早年在友海街开手工家私厂的江西木匠,大多数是在上海跟过师父学手艺,综合上述种种因素,他们便索性以“上海木工店”为招牌。
江西人迁居古晋有段古
其实在诸多华籍移民中,江西人算是较慢才南来古晋的一群,于战前在古晋定居的华裔,似乎清一色是从福建、广东省过来的移民,最早一批迁移过来谋生的江西人,也是在1939年才抵埠的,而他们也是由于机缘巧合,方发现古晋这个好地方的。
原来在70多年前,第三任拉者梵恩纳布洛克,特地到新加坡一家江西人所经营的家私店定制家具,为此一批江西裔的工匠,在较后时,便登上拉者布洛克货轮,押送这批王室家私到古晋,进入王宫进行最后的装配工事。
这批江西籍工匠在旅晋期间,察觉古晋民风淳朴,景色佳,气候好,堪称是世外桃源,在完工返回新加坡后,便于1939年再横渡南中国海,成了首批移居古晋的江西人。
江西会馆执行秘书裴火顺说,首批江西人抵晋后,便靠着他们精制家具的手艺,于陌生的城镇里经营木工店。
战后1947至1949的3年期间,又有一批批的江西新移民到古晋来,概因早年江西地方贫脊,抗战胜利后又爆发了国、共内战,于战火燎原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很多江西人背起了细软,离乡背井投奔到新马来寻找新天地,而当年在古晋已找着落脚地的江西籍先贤,更把家乡的亲戚迎到猫城来定居。
正由于是在亲戚的接引下南来,于大陆解放前夕,迁移到古晋的江西人,大多是江西丰城县(现已升格为丰城市)人士,裴火顺接着说,40年代来到古晋的江西人,主要都是擅长于制造家私的巧匠,他们很自然就靠着老本行来找生活,然而要作门市生意,自然要把店铺开在市区,因为其他的老街很难找到合适,且租金又便宜的铺位,只有在当年尚属于后街的友海街才能找着空铺,故此江西老乡们便很自然的聚集到这条街道上,以致出现“上海家私店”在此成行成市的景象。
大陆解放后,英殖民地政府担心中国输出共产思想,限制华籍移民入境,于早已移居到此的江西人之一再要求下,在1950年时特颁布政令,允准江西的工匠,把家乡中15岁以下的儿女接来团聚,当时才10来岁的裴火顺,便在此政令下,于1950年4月收到父亲所申请到的入境签证后,从江西的故乡乘船经香港到新加坡,再转乘拉者布洛克号轮船来古晋与父亲团聚。
裴火顺的父亲,早在战前就已从新加坡迁移到古晋,投身在同乡裴云祥,于中国街9号所经营的木工店内当工匠,故此少年裴火顺抵晋时,自然就和父亲一起居住在中国街的木工店楼上,并于店内当学徒。
英殖民地时,在江西人所经营的木工店内当学徒,东家除了供应膳宿,每个月还有十多元的薪金,裴火顺跟随父亲留在同乡的店里打工。
在他的印象里,当时友海街计有6间江西人所开的木工店,胡敬林前辈所经营的胡成记,是在战前已开业,算是年资最老的江西人木工店之一,这些木工店的特色,即是全都以手工方式,晒、夹、刨木板,和为客户量身定作各种家具,以及登门帮商店或住宅承包装修工程,除外汉阳街也有三间江西人的木工店,后来浮罗岸亦开了几家。
除了手工制作外,早年江西人的木工店里,大多安奉香火迎请自江西南昌西山,万寿宫的“许府真君”神位,祈求这位家乡的神祗能保佑他们在异乡里平安大吉,裴火顺回忆称,移居到南洋的第一、二代江西人,在到了适婚年龄,大多会迎娶同乡的女子,就象他在年长时,便透过亲戚的介绍,从新加坡娶回了素未谋面的一位同乡女子为妻。
他笑称,虽然是属于盲婚哑嫁,但老一辈的婚姻都很美满,大家婚后恩恩爱爱,胝手胝足的共创家庭,从未有所谓悔婚之类的事情发生。
以友海街为聚集地的江西人木工店,在发展到后来,便有一些同乡集资在浮罗岸开设了几家大型的家私厂,并承接政府的合约,而使江西人的木工厂益形扬名立万。
可惜风光一时的手工家私,随着其他籍贯人士也涉足此领域,尤其是客家人与福建人所经营的木工店日多,“上海”木工店已无法再一枝独秀,后来各种木工机械的出现,家具生产逐步的机械化,更给纯靠手工打造的家具业带来空前的震撼。
机械化的木工厂以大量生产来压低成本,加上现代人消费形态的转变,此一行业难以和机械化后大量生产的同业竞争,而渐渐的为时代所汰换,于定单日少,且工匠难寻的情况下,由第二、三代人掌舵的友海街江西人木工店,陆续变身为家私代理商出售进口的家具,有的则索性把业务结束,将店铺出租给行外人士做其他的用途。
从战前到现在的70年间,昔日移民到古晋的江西人,现在已发展到第三、四代,不仅人口较战后初期增加了几倍,而且新一代的江西裔青年,大都有接受高深的教育,并溶入华社内,和从事各行各业,不再只固守于木工家具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