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答街望族篇】之黄杰夫家族(下) 黄彼得继承伯父衣钵
- 登载于 小城故事
古晋老故事 / 李振源
一生奉献予摄影艺术,画意派大师黄杰夫把最真实的婆罗洲风采呈现于世,也因此获得无数奖项,继承其衣钵的侄儿黄彼得更是青出于蓝,7岁就会拿相机拍照,14岁时便摘下了三邦摄影沙龙的金牌。
砂拉越在1945年光复后不久,便让渡予英国当殖民地,从此进入另一个新纪元,而黄杰夫也在战后,由人像摄影迈向更辽阔的艺术创作空间,背起相机走过了千山万水,开展了他画意派的艺术摄影,拍摄出了无数的不朽佳作。
很多杰出的艺术家,都是在经过现实生活的严峻历炼后,才会诞生出感动人心,引来共鸣的杰作,而黄杰夫能拍出有别于众的作品,也应该是和他漂泊不定的童年,与对乡土的那份热爱,有着莫大的关系。
颠簸流离的童年,动荡不安的时局,给黄杰夫年少的心灵烙下深刻的印记,让他繁衍出了对安宁与和平,有着更强烈的向往,因而在成长后,他特别衷情于拍摄家乡美丽又安宁的乡土,和善良淳朴的原住民风貌。
以身犯险
屈指算来,黄杰夫应该是早期背着相机,不辞长途跋涉之艰险,深入山林腹地拍摄原住民部落,包括于森林中流浪的本南人生活面貌的少数摄影师之一,黄大师以身犯险,用相机忠实的记录下了砂劳越人文风土的原貌,而这些难得的作品,皆获得世界顶尖级杂志的争相刊载,使他那“K.F.Wong”的署名成了婆罗洲人文风土摄影的权威。
黄杰夫的摄影技巧着重于构图与采光,他的作品光暗适度,层次感极强,画面构图严谨清晰,而且还有立体感,整体意境优美,又不失其纯真,既是画意派的艺术品,又反映了大自然的淳朴,表现砂拉越乡土的多样面貌、原住民的朴素与尊严,为雅俗共赏的佳作,而非冷冰冰高不可攀的纯艺术作品。
他共出版过两本影集,《异教天真》和《婆罗洲风光》,前者于1960年在伦敦出版,收集有80多帧有关砂拉越达雅族人生活概况的黑白照片,而后者则是在1979年于香港出版,收集有黄老的作品多达334张,介绍了砂拉越、沙巴和汶莱三邦的人文乡土真貌,此两本影集一面市,即轰动了国内外,并立即被翻译成不同语文的版本畅销全球。
半个多世纪的摄影师生涯中,黄杰夫不仅把砂拉越最真的一面呈现予全世界,也经常受邀拍摄官方的重大活动,为砂拉越近代史留下珍贵的图片记录,同时也受聘往国外拍摄各国重大庆典,或领导人的玉照,因此在国内外拥有很多权贵阶层的友人。
正如其他世界级的摄影大师,黄杰夫在年轻时,非但经常涉险进入砂拉越腹地拍摄原住民的部落生活,在中年以后,更是背着相机周游世界各国,丰富了他的作品内容,也有机会与各地的摄影界先进交换心得,然而无论是在家乡的深山荒野,或是国外的旅程中,他都经历了很多的风险,所幸每次都能化险为夷,成为摄影生涯中的精彩点滴。
因摄影而精彩
也许黄杰夫在物资财富上,并不比别人来得丰裕,但他这一生却因摄影艺术而变得精彩无比,非但看遍了国内外的锦绣河山,也接触到不同人种和不同阶层的民众,生活历炼之丰,见识之广,确实是胜人无数。
在黄杰夫的婀娜相馆内,有一个专用的玻璃柜,内里堆满了大大小小不下三百枚的金、银、铜奖章,同时玻璃柜背后的墙头上,也挂满了形形色色的奖状,这些都是整半个世纪来,杰夫参与全球各项摄影沙龙比赛所摘下的奖牌。
一举穿金戴银
自1950年于第一届泛马影展,一举摘下金牌奖与银牌奖后,黄杰夫的作品便成了国际大奖的夺标大热门,回顾掌声不绝的来时路,就连黄杰夫本身也因为所得奖章太多,而无法报出总共获过多少奖项的数字。
6、70年代的20年里,可算是黄杰夫创作的高峰期,亦在此期间擒下无数枚国际大奖,而让他蜚声世界艺坛,正因为他的摄影艺术造诣高超,在1955年时,便获得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士的荣衔,4年后更上层楼为高级会士。
此外,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在1995年,颁发相等于“终身成就奖”般的“最高荣誉会士”荣衔予他,以褒扬他在影艺界的卓越成就与贡献。
自80年代末便从前线退下来的黄杰夫,在1996年离开古晋,返回仙游县的家乡养老,并在1998年的10月中与世长辞,享寿82岁,由他所手创的婀娜摄影公司,则由侄儿黄彼得接掌,而他那“兴趣、毅力、进修和创新”的座右铭,亦长铭记在接班人的心中。
婀娜摄影公司的第二代掌舵黄彼得,出生于1944年,为黄杰夫胞弟黄启贵之长子,自小便住在照相馆内,极获得伯父的疼爱,他在7岁时,见到店里进了一批新型的盒式柯达照相机,便对它们爱不释手,于是就开口向店面的经理索讨,奈何经理叔叔嫌他年级还小,一口拒绝了他的要求。
彼得七岁开始学照像
好象天生就与摄影艺术有缘的黄彼得,过后便跑到楼上找伯伯黄杰夫,道明想要个相机学摄影的意愿后,伯父闻言大喜,二话不说便给了他一个崭新的柯达盒庄相机,从此小彼得就拿着他四处乱拍,有时是拍摄码头工友杠货的镜头,有时则拍摄砂拉越河畔的风光,再把底片交予店里的摄影师冲洗,并跟着到暗房内观看整个冲印的过程。
从小便在照相馆内生活,经常听到伯父和同好讨论摄影的技巧,在长期耳濡目染下,彼得非但对摄影的兴趣日浓,且也吸收到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很小就把好象怎样的光线,要用怎样的光圈、速度,如何取景、构图等等技巧,一点一滴的牢记在脑海里,到了中学时代,每天一放学便会回到照相馆去打杂。
14岁摘金牌
让人惊讶的是,黄彼得在年方14岁(1958年)时,以一帧拍摄自新渔村彼岸马来甘榜风光的照片,摘下三邦沙龙摄影赛的学生组金牌奖,因而一举成名,他的此一成就,后来还被收录进几年前出版的《砂拉越大全》中。
其实在中学时代,深深迷上摄影艺术的黄彼得,每个周日都会跟随伯父,与几位摄影界前辈下乡拍外景,他犹记得准备到乡区或海口取景的每个周日清晨,他与伯父会在清晨三点钟就起身,然后准四点钟与队友们在露天巴刹集合,吃过肉粥后便上路,虽然牺牲了睡眠,又要攀山涉水,但却让他从前辈处学习到更多的摄影功夫。
小学就读于一小和四小的黄彼得,后来进入老中中读书,在念到高中时,便经常在放学后,背着相机出勤到各中学去拍摄各班级学生们上课,以及课外活动的照片,以便交予有关学校的校刊编委会作校刊的配图。
中中毕业后,他转到真光中学修读英文,过后远赴英国继续中五和中六的课程,按照他心里的盘算,原本打算在中六毕业后,便申请进入当地的大学,报读建筑绘测系学位,然而他的伯父黄杰夫在得知其意愿后,马上致电予他的英国好友,即一位著名的杂志摄影记者去伦敦找他,开门见山的表明其伯父反对他修读建筑绘测系学位。
那位捎来口讯的摄影记者告诉黄彼得,他的伯父认为他在摄影方面有很大的天份,希望他能在英国好好的学摄影,将来可以回到古晋接掌照相馆的业务,甚至于恫言,倘若他一意孤行,将对他实施“经济封锁”。
于英、德实习
在那位代传伯父命令的摄影记者之好说歹说,详尽客观的分析下,本来在摄影艺术造诣上,已有相当功力的黄彼得,终接受伯父的提议,放弃了修读绘测科的原意,而在该名摄影记者的安排下,到伦敦一家大型的冲洗相片公司实习。
一年多后,又到几家著名的杂志社当美术员与摄影师,后来再于名牌相机“Leica”的东南亚总代理的推荐下,到其在德国的工厂实习,黄彼得回忆称,在Leica工厂的半年里,他试尽了此名牌的各类型相机,并从中获益良多。
于西欧各国实习了三年后,黄彼得回到婀娜摄影公司,正式参与管理公司业务,同时也经常陪同伯父和摄影界同好周游列国,拍摄了很多杰出的作品。
师承自伯父的黄彼得,在摄影艺术的修养上很标青,于1979年考获英国专业摄影学院高级院士的荣衔,同时继其伯父之后,获得1979年国际影艺联合会赐予“杰出会员”(EFIAP)的殊荣。
他更是多个国际沙龙摄影赛的评判,当中包括了在1977年,担任第三届国际沙龙摄影的评判,1990年第四届国际沙龙摄影赛的评判,亦曾任砂拉越摄影协会主席,目前为协会的名誉顾问。
和他的伯父一样,黄彼得也热衷于拍摄砂拉越的风土人文,而且佳作繁多,本州旅游局宣传海报中,很多有关砂拉越的美丽景点,和反映各族多姿多彩文化的照片,皆是出自他的手笔,他膝下育有两名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