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答街望族篇】之老报人梁国信(上) 亲历独立前后的政海波涛

【亚答街望族篇】之老报人梁国信(上) 亲历独立前后的政海波涛

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未满20岁的梁国信(左)背着相机,正前往总督府采访时摄,走在他身边的是知名摄影师何亚传。 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未满20岁的梁国信(左)背着相机,正前往总督府采访时摄,走在他身边的是知名摄影师何亚传。

 古晋老故事 / 李振源

梁国信在1940年出生于古晋,父亲为老报人梁浩然(1911—1986),母亲为李永桐侨长家中的长嫒李若兰。

国信2岁时,古晋沦陷于日军铁蹄下,他们举家搬迁往盐柴港躲避战祸,就这段岁月,他没有什么印象,只记童年玩耍的地点,总是离不开黝黑湿滑的防空壕,和到住家不远处的池塘钓鱼。

战后父亲梁浩然卖掉高原路的27亩胶园地,把妻儿安置在三角坡(达闽路)一栋租来的店屋二楼,并把卖地所得的3千元,到斯里阿曼省的浮刹镇设创硕莪粉厂,并购置一条旧货船,自己当起了船主,川行于沿海各城镇之间,奈何此货船在1948年失火焚如,梁老关掉硕莪粉厂,再购置另一架名为“胜利号”的货船,川行于古晋诗巫间。

后来李永桐收购位于敦哈志奥本路(大石路),邮政总局对面的张华安百货公司,并要女婿梁浩然协助打理,从此时起,梁家就住进此栋店铺的楼上,而国信也被送到邻近的圣多玛小学就读。

1951年前后,《前锋日报》大股东胡文虎,准备停办才发行1年的报纸,为此梁浩然说服丈人李永桐接办,还毛遂自荐要负责打理此报馆,李老接受女婿的游说,在1952年把报馆顶了下来,交由浩然公去管理,也让国信君就此和新闻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当浩然君接掌《前锋日报》时,国信才12岁,但他已经被训示每天放学后,必须到报馆当帮手,主要的任务便是协助铸造铅字的工作,原来梁老对版面的要求很高,务求报纸上的字体必须清晰,所以购置了一部铸字机,聘有专人雕刻字模,而国信几兄弟就轮流操作铸字机,和用砂纸磨刷铅字,这种刻板工作倒让他学会了很多的华文单字。

实际上国信君曾念过3年的华小,于报馆帮忙铸字,他仔细的留意这些字粒的部首和笔画,再向编辑们请教,因此在无心插柳的情况下,使受英文教育的他,能讲也能写很多华文,同时在耳濡目染下,渐渐的对新闻工作产生浓厚兴趣。

骑脚车客串摄影记者

记得在15岁,还是中三的时代,当报馆人手不足时,国信便会背起相机,骑着脚车赶场跑新闻,开始客串摄影 记者的角色。

早年古晋的报纸很少有刊登新闻相片,但前锋日报最先引进制作电板的技术,所以版面上大量使用图片,而国信君就在拍摄了各类新闻图片,并将之冲印成黑白相片后,再口述相关的讯息予报社的记者撰写成新闻。

50年代底到60年代初,是砂拉越政海风起云涌的年代,在父亲报馆客串摄影记者的国信君,有幸见证了不少的
历史性场景:

例如在1959年中,他奉派代安利酒楼,拍摄人联党的成立晚宴,当时一些左翼的党领袖都轮番上台演讲,情绪激昂慷慨。

结识很多政坛红人

1961年4月间,他的一位伊班籍友人史帝芬加隆宁甘拨电话到报馆给他,邀他立即到大石路福海餐厅吃包子,当他抵达时才被告知,原来英殖民地政府已批准砂拉越国民党的注册申请,他手上所持的正是刚刚在邻近省长公署所领取的相关公函。

国信君的父亲浩然公在当时也热衷于政治活动,为砂拉越国家统一党的要员,有了这层关系,他认识了很多当年的政界红人,记得有次他到国统党主席拿督邦达的家采访,就看到还是公务员身份的阿都拉曼耶谷,正在为该党妇女组成员主讲政治课题,没想到他后来在政坛上叱咤风云,成了联邦教育部长、砂拉越的首席部长以至州元首,还和国信君有一段恩怨情仇,此为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还有一次,准备筹组保守党的天猛公朱加,联合陈何遵沿拉让江走访各长屋一个月,国信应邀跟随摄影,回想起这段往事,国信直言他当时也觉得很奇怪,因为朱加与陈何遵,都和他父亲一样,是国统党的领袖,为何又会要另组炉灶?

后来他总算搞清楚,真正的黑手是英殖民地政府,英国人暗中扶植一些精英,支持他们筹组亲英的政党,好像保守党和砂华公会等等,以便将来砂拉越独立后,藉由他们继续发挥影响力,所以他们沿拉让江访问所使用者,便是政府所供应,装有摩多的长舟。

由于他的新闻与图片天天见报,虽然还在求学,但已俨然成了名记者,所以引起英殖民地政府新闻处处长的注意,主动献议提供奖学金给他赴英国攻读新闻课程。

获奖学金赴英读新闻课程

1961年中,梁国信在新加坡登上大英航空公司的“彗星”航机,启程飞往伦敦,当年的民航机,没法作长途直飞,沿途要在好多个城市停留和添油,而恰好当时传出有架同类型飞机在埃及坠毁,以至国信君的双亲为他担心了好一阵子。

安全抵达伦敦机场后,他马上前往位于市中心的新闻学院(后来正名为东伦敦大学)报到,并开展了他在英国为期一年的专业课程,过后他被安排到英国中部的一间报馆实习,跟随资深的记者跑新闻。

为期一年半的专业课程和实习结束后,英国政府还安排他免费环游英国一个月,跑遍全英各个大小城镇,使他视野为之大开。

此趟英国行,让他对新闻工作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特别是在接触到西方主流和非主流的大小报章,和生活在所谓言论自由的社会氛围下,思想难免受到重大的冲击,并从初期的文化休克感,到后来打通思绪的“任督二脉 ”,脱胎换骨成了一个满载着使命感归国的新闻人。

回到古晋时,他父亲浩然公正忙着他的政治工作,因此索性把报馆的管理棒交予他,于是他便以总编辑的身份接掌《前锋日报》。

自从梁浩然主理《前锋日报》后,便定下维持中立的办报立场,国信君在接棒后,继续维持中立的立场,这比当时壁垒分明的左倾或是亲英报章,新闻尺度来得更宽松,同时也得到读者群的爱戴。

英殖民地政府时代的新闻处处长池家桂(右二),陪同两名英国官员到亚答街前锋日报的报社,拜会社长梁浩然时摄。

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刚放洋回来的国信君,决定仿效英国的报章,改革《前锋》版面与内容,当时他提出的论点是,一份报纸象是一桌琳琅满目的各色佳肴,必须满足各种口味的食家,所以要全面刊载政治、社会、体育、经济新闻,除了顾及男性读者,也不能忽略女性读者群,所以要备有妇女、娱乐,以及文艺等副刊。

最重要的是每一个版,都要有劲爆的新闻,国信的日常工作,便是询问负责不同版面的编辑,准备刊登怎样的材料,如果他觉得不够“呛”,便会指示编辑换上更吸引人的“菜色”。

殖民地到独立初的本地报章,习惯用首版来刊载国际新闻,本地新闻无论如何重要,都无法登上首版,国信君打破了此框框,将本地新闻搬上首版,且坚持自己标首题。

事缘当时的编辑,在标题上延续旧式的传统,不仅用字四平八稳,而且还有主题、副题之类的老八股,但国信认为要吸引读者在报摊前,林林总总的各类报纸中,掏出一毛钱来选购某份报纸,首题的标题必须能先吸引他,所以他废除了老八股式的标题,沿用西报的做法,以简单的几个字,精准的标出重点,这一转变果然使《前锋》在报摊上很吸睛,成了零售的当红炸子鸡。

满脑都是新闻点子的国信,在日常的编采会议上,都会列出当天的热门新闻爆点,希望这些爆点能广泛引起讨论,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与追看,诸如在已故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在1961年提出组织马来西亚计划后,顿时引起很大的回响,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此起彼落,报纸更成了两派人马的辩论竞技场。

另有一些人认为大马计划势在必行,于是开始理性的讨论要以什么方式,什么条件来参组马来西亚,《前锋》当年刊登了很多不同阶层人士所提出的看法,其中很多在后来被接纳,而成了“廿点立国契约”的主要内容。

烧热话题不仅能吸引读者,更重要的是能把真理越辩越清,这便是报纸的使命之一,而在20世纪60年代,马来西亚独立初期,砂拉越政坛风云诡谲,报纸不愁没有新闻或话题爆点,尤其是第一届州内阁地震频繁,更为报纸增添了许多精彩的报道素材。

恰恰在此动荡的年代办报,国信亲眼见证了很多珍贵,终身难忘的历史场景,就象当时首席部长拿督史迪芬加隆宁甘,与成员党阁员和联邦政府的大斗法,便足以让年轻的他看到眼花缭乱。

政治斗法眼花缭乱

他记得在1965年出初,他的一名巫籍记者史纳威接到宁甘内阁的一位部长的内幕消息,透露在不久后,州内阁将有大地震,一名巫籍部长将挂冠求去,国信审阅了此文稿后,便在翌日刊登出来。

当时的首席部长拿督宁甘看到新闻后大动肝火,马上报开记者会,并邀各报总编辑出席,在国信赶到当时位于中央警署后方的首席部长公署时,但见拿督宁甘和全体阁员坐成一排,而各报总编辑则坐在另一排,国信则被 安排坐在楼梯口的一张椅子上,独自面对两排人,形成了“袋鼠法庭”之局。

宛如遭到公审的梁君才坐定,拿督宁甘便发难,责问他究竟那个部长会辞职,同时要他公开消息的提供者,在工作岗位上已磨炼了很多年的梁君,倒没有被此阵仗所吓倒,他以不提供新闻来源等理由,拒绝回应宁甘的逼问,最终此记者会也就不欢而散。

两个月后,宁甘的内阁果然发生第一轮的大地震,确实有部分部长因不满宁甘的土地政策而请辞,并在联邦的支持下,部署拉他下台的一系列激烈整治活动。

他犹记得联邦政府在祭出百般法宝,都难以把拿督宁甘从首席部长宝座拉下来后,便在1966年9月15日,宣布砂拉越进入紧急状态,且在四天后,也就是9月19日在国会通过“紧急(联邦与砂拉越宪法)法案”,赋予砂拉越州长(现称为州元首)有权召开立法议会会议,和革除失去大多数州议员支持的首席部长职位。

显然是冲着拿督宁甘而来的这条修宪案,很快就发挥了最大功能,砂拉越州长在三天后便援引它,行使职权召开立法会议,唯一的提案就是向首席部长投不信任票,结果是25名议员投了不信任票,3名官委议员弃权,宁甘阵营的6名议员均缺席,而人联党的议员和独立人士麦耀琳,则在投票前退席抗议,不信任案获得通过,宁甘挂冠下台。

梁国信于1968年摄于美国白宫外。

创办英文《永革日报》

这整个过程梁国信都在场采访,他随后还陪同下台的拿督宁甘,从当时的立法议会会议厅(即旧的高等法庭大厦),步行到半公里外的州务秘书署,随同他到9楼的首席部长办公室,但见脾气向来火爆的拿督宁甘,再也按捺不住的猛拍桌子怒道:

“我一定要再回来”,可惜发出此豪语的他,至死都没有实现此心愿。

就在忙于改革《前锋日报》的同时,梁国信也着手筹办英文报,他向来觉得当年砂拉越的西报,全都受到英殖民地政府的操纵,刊载者尽是亲英的言论,十足是政府的传声筒,加上他父亲当时的选区里,马来籍选民占了决定性的大多数,创办一份英文报,不仅能各阶层民众多了一个发声的管道,同时在选举时,还可帮当候选人的父亲一把,于是他在60年代中叶,创办了英文《永革日报》。

年方廿几岁,便已是一家中文报和一家英文报的总编辑,梁国信在马来西亚报业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可能也会后无来者,只是荣耀的背后,他可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血汗。

Last modified onTuesday, 03 September 2019 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