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答街系列五】大埔同乡会办大同学校

大埔同乡会在亚答街的旧会馆,也是昔日大同学校旧校舍外观。 大埔同乡会在亚答街的旧会馆,也是昔日大同学校旧校舍外观。

古晋老故事 / 李振源

20世纪初,便有一批“大埔客”落户于中国街,他们靠打白铁的手艺,在这里开铺替人打造各类锌皮用具,于是从那时开始迄今,于漫长的一个多世纪中,白天里的中国街,铁锤敲打锌板的叮当声就不绝于耳。

除了打白铁,大埔人也从事布庄、药材店和打铁店等商业营运,而就如其他方言群体,大埔先民早在1916年,便创立了他们的同乡会“埔邑公所”。

最初的时候,公所办公室暂设于大井巷头的启智学校内,乡贤们经5年的积极筹备,终于在1920年筹足基金,购买下亚答街门牌43号的一栋三层楼店铺作为会所用途。

兴学育才是当年本地各属社团的一种风气,特别是拥有正式会馆的公会,多会于会所内创办学校,埔邑公所亦不落人后的在1923年,创办了“大同学校”,该校杰出校友已故吴桦老先生曾回忆称,当年会馆的三层楼全拨作校舍,低年级的学生在底层上课,中年级者在二楼,而高年级则在三楼上课。

于三楼的角落,有道小楼梯可直登天台,上边筑有一座供奉“财神爷”的小神庙。

大同学校连续办了13年,间中还首开先河,连办了几次的游艺会,既为学校筹募办学经费,也向社会大众展现学生们的演义才华,同时大同也培育出不少政商界猛,其中包括了已故丹斯里杨国斯、罗佛机和吴桦等等。

1951年,埔邑公所易名为大埔同乡会,同时在翌年于达闽路购得楼房一座,充作副馆用途,到了60年代,公会斥资在此兴建一座永久会馆,并把亚答街的老会所出租予外界。

Last modified onFriday, 24 May 2019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