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忍噪音或焦虑症警号 正面联想静观自救
- 登载于 保健123
对声音特别敏感、难以忍受噪音,可能是患上焦虑症的警号。精神科医生表示,有焦虑情绪的人,对外界声音如人群吵杂声、邻居装修声、突然巨响等会容易感不安、烦躁,甚至会勾起过去不愉快的创伤经历,建议要正视及处理情绪问题,例如对声音作出联想、使用隔音器、静观均可帮助急救负面情绪。
焦虑症患者对声音或噪音特别难以忍耐?精神科专科医生郑志乐表示,对于一些高频率、有节奏的声音,例如装修、钻墙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令焦虑症患者或有焦虑情绪的人,出现危机感、有灾难化思想,“他们通常缺乏安全感,容易被四周环境的声音吸引,当听到噪音或巨响,就会想东西自己吓自己,出现不安、焦虑情绪。”当事人可能会变得烦躁或发脾气,对人破口大骂,又或逃离现场。另外,某些声音也可能会勾起焦虑人士过去的不快经历,例如曾遇上交通意外、受暴力虐待或曾造成心理创伤的事件,引致负面情绪涌现。
郑指,曾有一名30多岁女士因失眠困扰多年而求医,她日常在人多地方听到途人的喘气声会感不安及头晕,曾在酒楼听到吵杂声而害怕得急急离开,连狗吠声也感到惊慌。原来这些表现与其早年伤心的经历有关,女病人自幼在单亲家庭长大,与母亲相依为命,但母亲几年前因癌症病逝,当时其母亲的喘气声及临终前亲友在病房内的吵杂声,令她无法忘怀。同年女病人的爱犬因肺病死亡,故她对喘气及人群的吵杂声音特别敏感。数年后女病人因婆媳问题要弃养另一爱犬,令情绪转差,求医时确诊焦虑症及抑郁症。
另有年轻女士为自由工作者,多数在家工作,曾多次投诉楼上邻居发出怪声,类似抓地的声音,每当听到这些声音都会变烦躁,并有心跳快、心慌慌的情况,其后出现失眠。病人曾怀疑自己患上心脏病,但经详细检查后无发现异常,之后被转介精神科跟进。病人自小家教严厉,缺乏爱护,儿时曾被动物吓到,很怕猫狗,她一直认为楼上的怪声来自宠物抓地,但从未证实。临床诊断为焦虑症及人格障碍,其思想倾向完美主义、非黑即白,平日也很易与人争吵。
郑称,焦虑症病人遇到自己抗拒的声音,有机会触发惊恐症发作,要预防情绪失控,建议当刻可手持冰冻物件如冰块,或放在额头上作冷静。跑楼梯或做伏下起身的动作,用尽energy都可以。
患者亦要避开敏感的声音或在室内使用电子隔音器,亦可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收听电子书,甚至静观,都可提升个人专注力,减少受声音影响。郑亦建议可进行声音联想法,告诉自己这些噪音不会带来伤害,然后想像为其他东西如卡通人物、科幻片主角发出的声音,将事件正面化。他提醒市民若对声音特别敏感,同时有以下症状,包括持续失眠并影响生活如翌日返工无精神、容易焦虑、变得暴躁、呼吸困难、头晕、心慌慌、腹泻或便秘等,都可能是患上焦虑症,应尽快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