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盛:爱国教育应从内心培养,仓促推行佩戴国徽政策实属多此一举

砂拉越人联党埔奕支部青年团团委杨凯盛。 砂拉越人联党埔奕支部青年团团委杨凯盛。

(美里27日讯)针对教育部推行的佩戴国徽指南,砂拉越人联党埔奕支部青年团团委杨凯盛批评此政策仓促执行,不仅让家长和学生措手不及,也偏离了教育本质。他强调,爱国情怀应通过教育培养,而非强制佩戴国徽,否则只是形式主义,实质上对国家认同感的提升作用微乎其微。

杨凯盛指出,从3月24日通告至4月21日正式执行,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让家长和学生都感到震撼,增加了心理和经济负担。“家长们本已忙于孩子的学业,如今还得额外担心国徽问题,这并非教育政策应有的方向。”

他进一步强调,爱国之心应从教育出发,而非靠一枚徽章塑造。 过去几十年,学生制服上没有国徽,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国民因此不爱国。相反,每逢体育赛事,人民齐心为国家代表加油呐喊,这才是真正的爱国情怀。既然没有国徽也未影响国民的爱国精神,又何须突然推行这项政策?

“比起政客为了政治利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对年轻一代爱国情怀的伤害更为深远,而国徽的存在与否根本微不足道。” 他质疑,政府推行该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真正为了培养爱国意识,为何不专注于提升公民教育、推广国家历史和社会责任感,而是执着于学生制服上的一枚国徽?

此外,他也批评政府忽略实际执行上的不便。即便真要落实,也应该在新学年开始时推行,而非在学期中途强制执行。 家长在年初为孩子准备新学年的用品时,一并采购国徽,才是更合理的安排。而如今的执行方式,不仅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更是对双薪家庭的时间和精力造成不必要的消耗。“现在大多数父母都是双薪家庭,工作已够忙碌,如今还要为一个小小的国徽奔波劳心,就为了满足一些人的表现欲,有这个必要吗?”

他表示,政府若真心希望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应从长远角度制定更具实质意义的政策,而不是让家长和学生为了一个徽章而无谓地焦虑。他呼吁教育部重新审视此政策,倾听民意,并以更理性的方式推动爱国教育,而非以行政手段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