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答街望族篇】田考家族② 仗义疏财大善人

田考辞世后,被清朝追封为“荣禄大夫”,从那时起,亚答街的振安号店铺处,便悬挂了一块写着“大夫第”的匾额,经整个世纪后,这块匾额依旧被收藏在田考的孙子田旱平的府上。 田考辞世后,被清朝追封为“荣禄大夫”,从那时起,亚答街的振安号店铺处,便悬挂了一块写着“大夫第”的匾额,经整个世纪后,这块匾额依旧被收藏在田考的孙子田旱平的府上。

古晋老故事 / 李振源

发财后衣锦还乡,田考晚年捐官耀门楣,仙逝时还被清朝皇帝追封为“荣禄大夫”,各房子孙传至第三代后分 家,为显赫一时的“振安号”谱上了句点。

靠着点石成金的超凡运气,田考挖掘到金脉而发了大财后,便转战古晋商场,由他所开创的“振安号”,一度 还是砂拉越的龙头商号,分行与联号遍布古晋各街道,以致诗巫和美里省都有她的分行,财势之雄厚,似乎无 人能出其右。

长袖善舞的田考,非但将业务多元化,也斥资在亚答街、中国街和海唇街一带购置十几栋的店铺,和扫进了多 幅面积极大的地产,后来这些产业都均分予他的各房后人,当中还包括了几座分别矗立在达闽路、朋岭路,各 盖有传统华族楼阁大宅院的庄园,但它们已先后在80、90年代间被拆除,兴建成新的商业区。

田考的长子田祈福,生前在朋岭路所拥有的一栋传统楼阁式豪宅。

盖“致远堂”供奉祖宗

田家事业最巅峰的时代,从浮罗岸现在的南市大厦,到朋岭的中华第一中学附近,这大片超过500亩的土地,全 都是属于田家的地产,当中旧日的跑马场,即如今的南市市政府大厦的所在地,伸延到实加玛路的大片土地, 便是田家的“振安园”,而在园中心即现在南市大厦的所在地,还盖有一间祠堂式的单层建筑物“致远堂”。

这栋早年安奉有田家列祖列宗的祠堂,在振安园脱售予马会,改建跑马场后已被拆除,田家第四代以后的儿孙 ,都不曾见过她的庐山真貌,然而当年挂在祠堂内的一块小小匾牌,如今尚保留在田考的孙子田旱平的手中。

开头写着“致远堂”三字的匾牌上,还有志明先人创业之用心与艰辛,告诫各房儿孙应报本追远,每逢祭祀务 需品物丰厚,且还申明祭祖的开销,可向家族的“振安公司”支办等字眼。

从这块小小的木牌上看来,田考多期盼家族各房后人,每逢佳节、先人的忌辰,皆能齐聚一堂来祭祀先祖,同 时由家族的公司来承担此一开销,奈何环境的变迁,田家各房在老家长仙逝十几年后便闹分家,家族生意没再 继续营运,就连振安园也被脱售,家族祠堂“致远堂”更被拆除,只留下旧祠堂内所挂着的一块小匾额。

私家墓园

朋岭与实加玛路交接处,丰隆银行这一带的商业区,直至福州第一路的宝明园,在20世纪初叶之前,也是田考 家族的产业,号称为“中园”,按照田家先祖的计划,这块十几依甲的土地,原本准备用来当成家族的大墓园 ,但在田考夫人蔡莲于1908年仙逝,而下葬于此后,拉者政府便禁止民间设立私家墓园,因此田家再无先人埋 葬在此。

独立前后,田家陆续把它斩件脱售予发展商,建成了今日的商业区与住宅区,但田老夫人蔡莲的坟墓,则依旧 保留在原处迄今。

田考的儿子田祈旺在达闽路的私家庄园“田庄”。

与“中园”隔邻的“广安园”,也是田家的产业,后来在分家产时,被划分予田考的长子田祈福,除外田考的 第三个儿子田祈旺,则拥有达闽路面积越约十几亩的“田庄园”,而田考令次郎田祈顺,曾拥有马堤斯路,现 在古晋中学所在的这片地产,并取名为“振惜园”,目前的晋中办公楼“明德楼”,其实便是田祈顺当年的私 家豪宅。

说回田考在飞黄腾达成为巨贾之后,对华社的宗教和福利工作,还当真不遗余力,这可从古晋的一些古庙,包 括凤山寺、大伯公庙的石碑征信录上,看到田考的“振安号”,往往被列于榜首,所献捐的钱额也远高于其他 善士大德。

古晋诏安各有一头家

其实在中年发迹后,田考于古晋和诏安县的故乡,便各安有一头家,所以经常返回桑梓探亲,投下重资于乡里 购地置田之馀,并靠着丰厚的家财福泽故里,协助家乡的公益事业,扶助孤贫老病,施医赠棺仗义疏财,算是 村子里的大善人。

同时他还一掷千金的在家乡创办“田庄学校”,让同乡学童受惠,而这所学校的所有硬体建设,都是由田家所 捐献,而且每年还由振安号支付400块大洋的办学经费,开创了海外诏安人回乡兴学的先河。

到了垂暮晚年,他把振安号的棒子交予古晋的儿子们掌管,退休返回故里安享晚福,还出资捐了个“县官”爵 位来光宗耀祖。

追封“荣禄大夫”

1894年田考病逝于家乡,享寿66岁,治丧期间,诏安县内四乡六里,上至达官乡绅,下至三教九流之徒,都到来祭拜致哀,当地的官府还将田老的事迹禀报予朝廷,而由清朝皇帝下旨追封他为“荣禄大夫”,同时也封赐 田考在古晋的元配妻子蔡莲为二品夫人,振安号在亚答街的店铺,为此在当年还挂了面写着“大夫第”的匾额,这面象征家族显赫的匾额,如今也珍藏在田考第三代孙儿田旱平的府上。

年少贫困,晚年得享荣华富贵的田考,在南洋所娶的槽糠妻蔡莲,娘家是来自马六甲的商人,她与田考共育有六名儿子,即田祈福、祈顺、祈德、祈佑、祈旺和祈端,以及两名女儿田珠与田悯娘。

和早年于南洋发迹的巨贾一般,田考在衣锦还乡后,非但把旧居盖得富丽堂皇,且还在中国的家乡纳妾,他的大陆妻子许氏,也为他生育了六名子女。

虽然田考晚年在家乡田厝村养老,生活起居皆由他的“唐山妻子”与儿女照顾,但他向来将南洋的“惹娘妻”蔡老夫人视为元配,后来更获清朝皇帝封为“二品夫人”。

一代富商田考在与世长辞后,他所开创的振安公司与名下的产业,正式由第二代接掌,这六位大多通晓中、英文的杰出企业家第二代,其实早在严父告老返乡享福时,已接棒挑起家族生意的大梁,且在祈顺等理财高手的掌舵下,还曾一度把家族生意推向另一个高峰,使振安号的业务不仅局限在土产、矿务和园丘种植业的领域,也涉足了航运业,购置大小货轮航行于州内外。

整两百年来的繁衍,田考家族现在已传承到第七、八代人,各房后人的枝叶都相当的茂盛,整个家族成员不下千人,虽然这些散居古晋各处的各房后人,在财力上也许难以再现先祖昔日的光辉,但家族后人中倒不乏医生、律师之类的专业人士。

田考的苦干与务实,深获得当时的砂拉越拉者所赏识,把古晋近郊和石角味源港等大片土地划予他去开垦,为此田考便回到福建的诏安乡下,大量引进同乡前来他的芭园里工作,或到他设于诗巫、沐胶、民都鲁、达叻和美里等地的硕莪厂打工,后来这些早期的诏安籍移民便定居了下来,溶入当地的社会中。

除了直接由他引进的同乡外,田考也指示他的家人,凡是从家乡到来投靠的,一律都得给予收留,提供他们免费的膳宿,和尽量协助安排工作予他们,本市实加码和诏安路,在当年至少就盘居有三千户的诏安人,而他们的南迁,当时或多或少都与田考,及其振安号有所关联的。

既使到了田考仙逝,振安公司由第二代人掌舵后,他们对同乡的照顾依旧如昔,早年实加玛的诏安籍养猪户,很多便是向田考后人租地而居的。

田家的“振安公司”已不复存在,但政府将艾贝尔路附近,一条通向砂拉越河畔的支路,取名为“田振安路”,以褒扬田考、田祈顺和田贵宗祖孙三代,对砂拉越所做的贡献。

 

 

 

Last modified onFriday, 12 July 2019 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