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Print this page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宁化!

宁化城区。 宁化城区。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1930年1月,毛泽东率领红军途经宁化,写下这首光辉词章《如梦令·元旦》。

宁化,古称黄连峒。唐天宝元年(742年)取“宁靖归化”之意为名。这里,地处闽赣边界的武夷山南段东麓,是福建通往江西的一大要冲。

在2407.46平方公里的这片土地上,多低山、丘陵、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还有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孕育了一方多彩的水土。

凤凰山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核心展示园位于宁化县淮土镇凤凰山村。2023年,凤凰山村被列为全国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

这里是红色的

红色,是宁化最鲜明的底色,这里是中央红军长征最远出发地,中央苏区县之一。千年古县的红色光芒,格外耀眼:中国红色革命历史上,十大元帅中有7位,十位开国大将中有5位曾在这里战斗过。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内,全国唯一一本《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记录着嘹亮的催征号角。

在淮土镇凤凰山村,朱德曾召开群众大会,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

在石壁镇陈塘村,红军第四医院旧址群内,20余条红军标语铭记着峥嵘岁月。在曹坊镇,革命旧址群布满岁月的痕迹,展现当年的艰辛。

曹坊镇下曹村现存革命遗址遗迹有8处,陈树湘、朱德、彭德怀等革命先烈曾在此开创革命事业,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千担玉扣纸,几代畲乡红”。宁化畲乡治平竹海茫茫,溪流潺潺,在土地革命时期“千担纸、万担粮”,支援中央苏区建设。

《湘江魂》《第一千零二名》《一只竹筒的故事》……宁化处处流传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宁化有1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14个省级生态村。全县空气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这里是绿色的

宁化的红色,热情奔放;宁化的绿色,则氤氲缭绕。

这里,地处闽江、赣江、汀江“三江”源头,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气温15-18℃,年均降水量1700-1800毫米,年均日照1757小时。

良好的自然条件赋予这里四季如春的美景,春赏百花、夏探溶洞、秋登高山、冬观雾淞。境内山地土质松软肥沃,适宜培育种植竹木茶果等等,约280万亩山地中有林地2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4.97%,缔造了全国南方56个重点林区县之一。

这里,不愧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福建省级园林县城、省森林县城,目之所及尽是诗情画意。

宁化天鹅洞。

天鹅洞

深邃莫测的地下河倒映着洞顶斑驳的光影,地下石林,水上奇观全国罕见。溶洞群规模、数量、密度居“八闽之冠”,这是中国东南地区罕见洞群世界,福建首屈一指地下岩溶艺术博物馆。

蛟湖属喀斯特地貌,蛟湖的水位无论是大旱还是洪涝,均不升不降,堪称奇观。

蛟湖

与天鹅洞群相辉映,水深103米,旱不降、涝不溋,这是南方水域奇观,国内最深天然内陆湖。

大洋梯田。

大洋梯田

处于海拔1000米左右。每年9月,一块块青黄相接的稻田宛若大地指纹,这是客家先民辛勤劳作的华美印章。

安远牙梳山。

牙梳山

生态原始、物种多样,这是福建省级自然保护区,不可多得的原生态休闲观光场所。

还有,鸡公麬、东华山……这里的山各美其美,可立于云海风车观景台赏千亩杜鹃,也可攀临知名古刹聆听梵宇钟声。

登山累了,不妨到中沙茶园一品香茗,铁观音、金观音、金牡丹、瑞香……万亩茶园如波浪般在大地舒展,山峦叠翠,郁郁葱葱,致富“金叶”赋予茶乡神韵。

这片绿色土地,自古盛产粮食、茶叶、茶油、辣椒、薏米、魔芋等种种农副土特产品,产量高,品质优良。

宁化牛角椒,名扬海内外。以辣椒干为闽西“八大干”之一。河龙米、延祥茶,曾是古时贡品,河龙贡米、宁化薏米、淮土茶油先后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丰饶物产,也创造了这里的道道舌尖美味: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的客家擂茶。“闽西八大干”之一的老鼠干,被赞为世界最早速食面的伊府面,醇香浓郁、鲜甜可口的松丸子,还有烧麦、韭菜包、大卷、生鱼片、红枣薏米汤……

宁化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这里是古色的

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环境,在这里形成一方独特的文化,古色古香。

早在新石器时期,宁化便有了印纹陶文化,及至西晋永嘉之后,中原优秀文化随南迁汉人辗转南迁而陆续传入,客家文化、客家民系由此诞生。

凡有中国人之处必有客家人。宁化石壁,是客家先民由北向南大迁徙的中转站,被誉为“客家祖地”,石壁客家公祠也成为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

一千多年来,客家崇文重教的传统在这里延续。一批历史文化名人从这里走出。

黄慎,清代杰出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享有“诗书画三绝”称誉,曾在蛟湖边读书作画,诗集《蛟湖诗钞》流传至今。

伊秉绶,清代书法家,隶书巨匠,开一代隶书新风,为后世追捧,被奉为“扬州四贤”并祀。

这里更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习俗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1995年起,石壁客家公祠每年举办一次祭祖大典,吸引世界各地客家人前来寻根谒祖。

2011年,宁化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化玉扣纸

沿用东汉蔡伦造纸术,用纯天然嫩竹为原料,传统手工制作,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结实柔韧,吸水性强,印写易干,字迹经久不变,能保有数百年,以“玉洁冰清”,独享“日鉴天颜”美誉,驰名中外。

宁化木活字印刷术保留至今700多年,堪称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已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存近40万枚木活字,从单一的修谱模式走向多元化发展,在保护利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木偶戏俗称傀儡戏,是客家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俗艺术。宁化水茜镇沿口村的木偶戏班已经有百余年历史。

传统木偶戏表演

已有百余年历史,一线“提起”天下事,双手拨动古今人,一举一动,把经典历史故事一一重现。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宁化!追寻红色记忆,感悟革命情怀;探访客家文化,体验非遗魅力;逛游多彩宁化,寻觅别样之美。

Last modified onThursday, 29 August 2024 11:44
Copyright.1997-2025 International Times Sdn Bhd. Kuching,Sarawak,Malaysia. Tel:(60-82)48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