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设计师创立汉服品牌 让世界窥见中国服饰之美
- 登载于 中国万象
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集历代之精华,影响后世及周边各国,这便是明制汉服的特色。但对钟毅而言,明制汉服的意义不仅于此。
对喜爱汉服的同袍来说,明华堂的明制汉服几乎人人知晓。端庄华丽、稳重大气的服饰,让更多喜爱他家汉服的网友们亲切称呼为“棉花糖”。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国内最早尝试定制汉服的品牌。
2007年,香港青年钟毅在广州读大学,并创立了明华堂这一品牌。15年过去了,彼时鲜为人知的汉服文化如今已成为一股潮流,当初默默无闻的工作室也早已脱胎换骨,成为同袍心中明制汉服的“天花板”。
恪守传统,勇于创新,是钟毅在制作汉服过程中遵从的原则。在钟毅看来,作为代表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汉服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门,让世界看见独特的中国之美,于细节展示中华文化之魅力。
满腔热情 大学期间组织社团活动推广汉服
关于汉服的启蒙,最早可以追溯至钟毅的初高中时期。1985年,钟毅出生于中国香港,在香港初中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从课本上了解到中国民族服饰的魅力。来内地就读高中后,钟毅也时常和历史老师交流有关中国历史、近代史的一切。
钟毅读书的年代,也正好是香港古装电影、电视剧最繁华的时代。电视上演员身穿衣袂飘飘、端庄华丽的服饰,给钟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埋下了兴趣的种子。
在翻阅了很多国内外影视作品后,钟毅内心深处有了疑问:为什么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中国55个民族也有各自的民族服饰,但汉族服饰却不太常见?带着这个疑问,高中毕业后的钟毅,考入了广州学院的数码艺术与新媒介专业。“当时就有了一个决心,想要将汉服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完成。”
青年热血,满腔热枕。对当时的钟毅来说,复兴汉服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能做的事情也不多。在大一,他曾组织社团活动,让大家身穿汉服上街宣传,向路人推广。钟毅并不在乎路人奇怪的眼光,但这样的方式对宣传汉服收效甚微。现在回忆起这段“黑历史”,钟毅也觉得有几分好笑:“因为当时的服装从形制上说,并不是真正的汉服,只能算是古风服饰。”
挫折让钟毅不得不反思,类似的活动是否太过流于表面而忘记核心──汉服。“可能当时我们的服装很好看,但也只是古装服饰,而不是汉服,我们宣传得再厉害,但衣服缺少了关键内涵,服饰本身也经不起推敲。”钟毅说。
从那以后,钟毅换了一种方式,他开始到图书馆、博物馆去寻找资料,去兴趣小组和人探讨汉服的样式,渐渐的,“汉服”这个模糊的概念在他心中有了清晰的轮廓,钟毅也开始尝试自己制作和还原汉服。
在钟毅看来,汉服已经不再是干巴巴的历史资源,也不是与现代脱节古代传统服饰,而是被赋予现代生活理念的流行时尚,这正是他所追求的。通过团队的努力,让现代人按自己身材定制,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汉服之美,让汉服走进日常生活,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部分。
创立品牌 让世界看见汉服之美
2007年,正在读大二的钟毅决心创立“明华堂”品牌。这个决定,更多源自于钟毅的“不甘心”。
由于专业原因,钟毅在日常学习中看了大量国内外的影视剧。彼时,正是古装剧大火的年代,但是钟毅对于这些古装剧中的服化道却难掩“嫌弃”。“很多历史剧的服装不考究,也不尊重史实。”
而与之相对应的,欧美日韩的古装剧和纪录片中,在优秀的服化道帮助下,外国服饰的优美得以呈现。
想让全世界看到汉服之美,抱着这样的目的,钟毅创立了“明华堂”这一品牌。其中,“明”取自“明朝”,同时亦有光明之意,“华”取自“中华”。明华堂,同样涵盖了“光明中华”的含义。
为什么聚焦于明制汉服的考证与制作?钟毅向记者解释,这是来源于服饰文化传承的基本逻辑。以日本和服为例,其发展历史在江户时期达到了顶峰,是距离现代最近的民族服饰;韩国的民族服饰,其流行的朝代为李氏朝鲜王朝,同样是距离现代最近的民族服饰。
在今天,很多人仍对汉服有着误区,汉服并非指代“汉朝人的服饰”,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是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的中国服饰。当下的研究者普遍认为汉服在明末清初时期断代。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钟毅告诉记者,选择明制汉服,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汉服文化延续的必要。同时,由于明代距今较近,丰富的考古成果和文献资料,都为重拾汉服形制提供了帮助。
如今,虽然众人对汉服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汉服也早已出圈,但古装影视剧中“乱穿衣”的现象仍需要纠正。钟毅希望,明华堂做出来的汉服能为明制服饰的电视剧提供参考。
“影视剧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中国文化对外进行文化输出离不开历史。”钟毅谈到,汉服不仅仅是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影视剧更是面向世界最快捷的文化输出端口,汉服也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人。
坚持原创 亲自参与每一款汉服设计
万事开头难,复原汉服,有人选择参考古籍以及古画仿制,也有人在参考古代的面料花纹后,自己创作设计服饰,钟毅的做法就是后一种。
在刚刚创业那几年,彼时汉服还是一个很小众的话题,收集资料也并不方便,钟毅只能通过泡图书馆、逛博物馆来收集资料。一件定制汉服的制作,从简单的跟单流程来说,需要经过裁剪、缝纫、手工、整烫、验货等步骤。
裁剪是决定汉服形制的关键,而布料则决定了一件汉服的基础。“过去的汉服布料不像现在这样丰富,有专门的厂家生产,我们开始做汉服时,市面上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布料,这也是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钟毅回忆道。
钟毅也尝试去寻找过相似的布料,最终还是无功而返。“没有就是真没有,所以我就自己尝试织布了。”钟毅自己设计好花纹后,交由纺织厂家去生产,这也是最花费时间、精力、成本的一个步骤,但对于钟毅来说,这些都是必要的程序。
团队先后选用过暗花绸、织金缎、暗花纱和织金妆花纱等不同的材质进行制衣。除了布料以外,团队也将大量的心力花费在纹样设计上,如灵芝如意、富贵蟒、锦鲤月影等纹样。用钟毅的话来说,纹样就好比是布料的灵魂,纹样考证不周,制作出来的汉服就经不起细看。
“我们的设计不是照搬古代服饰,而是要去学习他们的精髓。”钟毅告诉记者,明华堂如今有上百款产品,几乎每一款汉服都会亲自参与设计。在这些作品中,除了龙凤裙与飞鱼袍是复刻明代服饰形制之外,其余款式都是原创作品。
让钟毅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笔汉服订单,一位来自北京的女顾客在了解到明华堂以后,订了一套嫣红缠枝莲直领披风、玉色缠枝莲交领短袄和??红五谷丰登织金??裙。后来又有一对新加坡的华人夫妇,专门定制了两套大红色的汉服作为婚礼服装,这些都坚定了钟毅要从事汉服行业的信心。
15年坚持定制汉服 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间寻找平衡
回首来时路,明华堂已经从一个小小的工作室,发展成为报道汉服产业无法绕过的头部品牌之一。团队也从最开始的两三人,扩充至30多人的规模。坚持每一单汉服定制,也是钟毅从最开始立下的目标,至今没有变化:“15年时间里,我们从来没有做过工厂流水化、批量化的产品。”
手工缝制的汉服,对团队的制衣工人要求甚高。尤其是2020年开始,蔓延的疫情对服装设计和制作带来了更多挑战,“尤其是招聘,能招到合适的工人师傅就很难了。”钟毅告诉记者。
由于每位客人定制的服装款式不同,工人师傅不仅需要掌握熟练的缝纫技巧,还要能完成不同性质的衣服。所以,每位工人师傅都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最久的一次,工人培训了半年才正式上岗,期间工资照发。
“在现在的社会,师傅们对汉服感兴趣,能埋下头钻研一门新手艺,还有勇于承担经济风险的勇气,已经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了。”钟毅谈到。
如今,妻子也加入了钟毅的团队。钟毅和妻子相识于大学期间。“当时她正好来参加我们社团的活动,就这样认识了。”钟毅笑道。服饰,不单单是服装,佩饰在汉服中同样是重要的一部分,在团队里,妻子主要负责原创手工艺品的制作。“现在很多佩饰市面上都找不到,所以这部分也需要我们花时间去研究。”钟毅告诉记者。
从小众文化到汉服文化的兴盛,在钟毅看来,这是属于年轻人的文化觉醒。国内汉服的热潮,也渐渐席卷到了国外。在各大学校,中国留学生们穿着汉服去推广汉服文化。
“年轻人在接触国外的文化产品时,会反思我们的文化产品,重新审视现在的服饰文化是否合理,这是自然而然的趋势。”钟毅说道。
钟毅认为,汉服发展在传统和创新上,两者要达成一种平衡。“创新要恰到好处,不能天马行空,否则,我们和古装服饰设计师没有区别,但也不能抓住文物不放。”钟毅谈到,恪守传统并非死板,而是基本尊重。但汉服延续并非简单复原,创新汉服更应该结合现在服饰的实用性和审美性,才能让更多的人喜爱它,穿上它,让它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