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Print this page

唐代宝船的海上丝路系列⑥

图示:唐代银盒。 图示:唐代银盒。

精巧的银盒

造型如云朵般优美流畅的曲瓣银盒,为唐代中国南方常见的器型。这些盒子通体刻饰花纹,通常在盒盖上錾刻图案,盒底则线刻另一款图形。它们可能是被用来盛放香、脂粉或药物的容器。盒子形状各异,其中以叶形盒子较为罕见。自古以来,成对的鸳鸯及雁鸟代表人们对幸福婚姻的祈愿,刻饰这类图案的盒子很可能是结婚礼品。

璀璨辉煌的金器

除了大部分价格较为低廉的瓷碗外,打捞上来的货物中还有30件金银器和18件银锭。这些产自中国南方的精雕细琢的金器备受宫廷的青睐,也是地方高官经常向皇室进贡的物品。西安城西的法门寺地宫藏有宫廷供奉的奢华金银器,其品质可与沉船中的文物相媲美。沉船中的中亚伎乐纹八棱金杯,是迄今所发现的最大的唐代金杯。为何一艘驶往爪哇和中东的货船会运载如此罕见珍贵的金器?它们是否是送给外国王宫的礼物?这些都成了沉入大海的谜语。

图示:中亚伎乐纹八棱金杯,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唐代金杯。

这件中亚伎乐纹八棱金杯,高10厘米,呈八边形,杯面上有乐师和胡人跳舞的形象,杯把和指垫上同样有卷发的胡人头像,该金杯的形制与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高6.4厘米的伎乐纹八棱金杯类似,无论造型还是装饰风格都充满浓郁的西域风情。

方形金碟的纹样类似芭蕉叶,中心形成佛教文物中常见的“卍”字符,为存世孤品。

卍字符在欧亚大陆的流传有着悠久的历史,早见于印欧文化之中,如印度阿利安文化、波斯文化、希腊文化……卍字符出现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国古老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出现在汉代通行的五铢钱币上,也出现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沉船的瓷碗和金碟中。

图示:唐代天鹅团花金碟。

中亚伎乐纹八棱金杯、蕉叶纹“卍”字符金碟和天鹅团花金碟,精美大气,璀璨辉煌,这是典型的唐代风格。

百炼的江心镜

沉船内共有29面铜镜,唐代早期的葡萄纹镜数量最多,还有汉代和隋代的铜镜呢!每面铜镜一面光滑,另一面则铸有饰纹。银合金的使用,让反射面光滑、映影清晰。这些铜镜因沉于水底好几个世纪,而受到腐蚀或变黑。

印象较深的是唐代真子飞霜纹铜镜,纹饰内容为俞伯牙弹奏一曲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林下抚琴,旁有飘香的茶壶,对面是凤凰闻乐起舞,一片潇洒隐逸的文人情怀。

图示:唐代沉船上的江心镜。

很特别的是扬州产的“江心镜”,刻着“唐乾元元年戊戍十一月廿九日于扬州扬子江心百炼造成”的铭文。铜镜铸造于公元759年1月3日,即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镜面带有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八卦纹饰,类似铜镜在唐代曾用于出海远航时的祭祀活动。

江心镜是唐代扬州进贡的铜镜,每年五月五日端午节在江心船上铸造。江心镜又称百炼镜,“无有百炼者,或至六、七十炼则已,易破难成。”(李肇《国史补》)天时地利人和,还要有千磨百炼的高超技艺。

白居易(772─846)曾在诗中描绘唐代铸造百炼镜的情景:“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吏手自封。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 抚今追昔,诗人称赞圣皇“太宗常以人为镜、鉴古鉴今不鉴容”。(《百炼镜─辨皇王鉴也》)

【小结】

如此大批量、多窑口的瓷器文物证明,最迟在9世纪,唐代瓷器已步入大规模定制生产的阶段,商业蓬勃发展。

大唐瓷器在海外大受欢迎且十分流行,海上贸易带来巨额利润,主要外销窑场经济实力雄厚,不仅具备大批量生产的能力,而且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所创新,包括汲取外来艺术的灵感、调整产品的样式适应海外市场需求等等。

当时的唐朝拥有将全国各地的货物集中到一个港口的国内航运网络,具有一个货物投资以及利润共享的金融系统。

Last modified onWednesday, 30 January 2019 10:34
Copyright.1997-2025 International Times Sdn Bhd. Kuching,Sarawak,Malaysia. Tel:(60-82)48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