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宝船的海上丝路系列③

图示:唐代蕉叶纹“卍”字符金碟。 图示:唐代蕉叶纹“卍”字符金碟。

“黑石号”的货物种类丰富,品相完好,涵盖不同层面的需求。除了海量的长沙窑瓷碗、少量的金银器,沉船中还有一些河南巩县窑、广东梅县水车窑的产品,更有唐朝著名的“南青北白”,即浙江越窑青瓷和河北邢窑白瓷。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对二者做过比较,“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

如玉青瓷

在船上发现的大约900件青瓷当中,只有近200件产自越窑。并不惊艳夺目,简洁大方的越窑青瓷有一种沉淀的静美。色泽黄或青中含黄,釉厚而细腻,光润均匀,柔韧如青玉,叩之其声似磬,深受文人墨客的激赏。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瓷的成功烧造,更赢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陆龟蒙《咏秘色瓷器》)的赞誉。越瓷从唐代开始就出口到巴基斯坦、伊朗、埃及、日本等许多国家。

图示:唐代越窑青瓷:花口碗、花口超大碗、中碗、小碗。

荷花碗、荷叶碗、海棠碗、菱形花口碗等,都是唐人爱的花样茶碗。

这种超大的四瓣椭圆形碗,可能是为迎合中东地区多人围坐共食的习惯所制。

图示:唐代越窑青瓷:穿带壶 、渣斗(中) 、执壶。

中:渣斗,又名奓斗或唾壶。置于餐桌上,用于盛载肉骨鱼刺等,亦用于盛载茶渣和弃水,故也列于茶具之中。图中的渣斗呈漏斗形碗状,圆球腹。

右:执壶,又称“注子”、“注壶”,注水的壶。喇叭口、短颈、鼓腹。

左:穿带壶。跃马扬鞭的唐人随身携带的水具或酒壶。

穿带壶是唐朝常见的水壶(或酒壶),两侧各有一对“小耳环”,可供穿绳系带,背着骑马远行,很方便。圆弧形的壶身、大朵的划花图案,瓷质水壶也给人身段柔软的感觉。

图示:越窑青瓷 刻花镂空香薰,也叫薰笼。

唐代薰笼大为盛行。图中的薰笼呈圆球形,釉色莹润,秀雅玲珑,袅袅香气从镂空的花叶纹中飘出,让人联想起兰心蕙质的窈窕淑女。熏香在古人的居家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小巧的薰笼摆放于书房或闺房,不仅可取暖、净化空气,它还有熏香衣物、消除疲劳以及驱蚊虫、避瘟疫等作用。

似雪白瓷

唐沉船内有300 件白瓷品质优良,卖到中东很可能价格不菲。最受青睐的邢窑白瓷,虽多为杯、盒、壶、罐等日常用品,但那种精致又朴素的美感和淡定清凉,还是难以仿制的。洁白如雪,圆润似月,线条饱满酣畅,造型雍容大度。

图示:邢窑白瓷的杯与壶。唐人常喝的兰陵美酒、梅子酒,倒在白杯中,颜色美。

唐代白瓷的烧造技术非常高超。天然的瓷土中含有各种杂质,只有把其中杂质的含量降低到近乎为零的百分比之后,烧出来的瓷器釉色才会呈现出洁净的白色。邢窑白瓷分细白瓷、粗白瓷两种。细白瓷白如羊脂、薄如蛋壳,精美透光,供宫廷用的底部刻“盈”或“翰林”字款。粗白瓷广泛用于百姓日常生活。在唐代,品质优、产量大的邢窑白瓷享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美誉。传到阿拉伯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他们视若珍宝。欧洲一些国家直到17世纪才学会中国白瓷的制作方法。

图示:唐代邢窑白瓷:执壶、盖、白瓷盖罐(中)、盘。

图中的白瓷盖罐为唐代经典样式。端庄丰盈,简约流畅。虽釉光脱落,也难掩通体的大唐气派。

Last modified onWednesday, 30 January 2019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