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Print this page

缓步跑+篮球+健体设施 百变公屋天台打网球

1976年落成的励德邨,其圆形及长形天台均设有健体设施。 1976年落成的励德邨,其圆形及长形天台均设有健体设施。

天台,香港其中一道特别风景,晾衫、种花、BBQ,天台上尽见人生百态。别以为天台只是唐楼或村屋才有,原来公屋也有。近年大部份屋邨的天台都“闲人免进”,只有部份旧式屋邨天台仍开放予居民使用。

现今的励德邨但再没有打球下街的网球场。

著名圆筒形设计的励德邨于一九七六年落成,全邨八座大厦上盖都有天台公园,分别有圆形及长方形设计。位于二十七楼上方的圆形天台及长形天台都有长椅及健体设施,长形天台面积更超过二千平方米。但原来刚落成的励德邨曾在长形天台上建了两个网球场,后来更成立了网球会。曾居住励德邨四十五年的老街坊王先生就是当年打网球的常客,“网球总是会跌下街,那时几十元一筒,打一小时就没了两筒网球!有时候更会打中天线。”

昔日球场已拆掉,建筑师协会副会长卫翠芷博士认为其中问题是安全性,因普通的网球场围栏至少要高三米多,要在天台上兴建高围栏,必须考虑大厦建筑结构及球场对居民的滋扰,“以前大家不太重视私隐或不觉得噪音有太大问题,大家都可以容忍。例如以前大家会在走廊打麻将及练歌,但现在大家觉得这样是骚扰。”

七十年代的励德邨天台曾有两个网球场。
一九七二年的观龙楼设有篮球场。

房屋+教育问题 催生天台学校

除了造成滋扰,现时的天台上增添了不少大厦公共设施,亦局限了天台的可用性,如食水及冲厕水的大厦水箱、消防水缸、升降机机房、小商店及天线等,现时励德邨的天台,主要是住客们的休憩用地。

但要数公屋天台最有名的用途,当然是天台学校。卫翠芷博士说:“五十年代,二战后除了住屋问题,教育也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当时政府利用第一及第二型公屋的屋顶做天台小学,例如楼梯附近有遮掩的做课室,中间地方就做操场。”一九六三年有近一百四十七间天台学校。直至七十年代开始出现免费教育,《1971年教育法案》规定适龄儿童须入学,更多地面校舍落成,天台小学也被淘汰。

最多用途的公屋天台,非房协的观龙楼莫属。一九六八年落成的观龙楼因为A至G座连在一起 ,犹如一条龙而得名“观龙楼”,整个设计更获奥克兰建筑协会颁发建筑设计奖。观龙楼楼高二十层,大厦建筑属于长形大厦(Slab Block),几座连在一起,卫翠芷博士说:“大厦连结起来有一个好处,就是更坚固。廿几层楼也不矮的,受风压时可能会倾斜,就如很多人在手拉手,就能减低前后晃动的可能性。大家去新加坡看Marina Bay Sands,其中也是因为天台串连在一起,但其实这里也是。”这样的设计也令观龙楼的天台面积超过三千平方米,天台上有小型游乐场、农庄、健身设施及居民协会。观龙楼因地势问题须依山而建,因此许多社区设施都建于大厦内,从而生成这个社区性用途的天台。

建筑师协会副会长卫翠芷博士。

华富平台式公园 设有缓跑径

大厦天台除了有公园,不少屋邨的停车场或商场天台也有公园,七十年代落成的华富(二)邨是首个有独立商场的屋邨。因为地点偏僻,当时运用了英国新市镇的模式来兴建,望能做到自给自足,于邨内设有街市、学校、图书馆及停车场,而停车场上盖也出现平台式公园,有球场、跑步径及游乐场等。卫博士说:“这种平台比较矮,通常高度仅在十五米以内,所以空间设计自由度较大,可以任你设计。”建筑层面上,天台的面积必须小于或与大厦平面面积相等,而停车场平台进行球类等活动亦避免了直接对居民造成滋扰。

但天台公园也不是旧时代的产物,由柴湾工厂邨大厦改建、二零一六年落成的柴湾华厦邨也有个位于五楼的天台公园,有绿化带、散步径及健体设施。卫博士说:“它本来是第一型公屋设计(H形),大厦够长。做绿化屋顶可以降温,也比较美观,减低热岛效应。但现在新式的大楼设计,十字型或双十字型要放水箱、喉管、太阳能板,要做到休憩用途就更困难了。”天台公园源自旧时的土地问题,不过现代土地问题仍未解决,早几年就有人提出把天台发展住屋用途,未来的天台会不会住人,我们就拭目以待了。

1968年落成的观龙楼因地势问题须把社区设施发展在天台,末端有个小型游乐场。
1970年落成的华富邨的平台公园位于五层停车场上,有缓跑径等康乐设施。
2016年落成的华夏邨由工厦改建而成,5层高,天台上有大量绿化带,能减低热岛效应。 
Last modified onMonday, 10 May 2021 11:26
Copyright.1997-2025 International Times Sdn Bhd. Kuching,Sarawak,Malaysia. Tel:(60-82)48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