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輋65岁农妇毕生种菜养活一家:希望下半世都可以种菜
- 登载于 中国万象
打鼓岭,新界最北。香港冬天最冷,夏天最热的其中一个地方。打鼓岭区域包含多条村落,其中坪輋就是以前原居民輋族的居住地。“輋”是客家人的耕作工具,因此坪輋多农地,出产本地菜。
在坪輋种了几十年菜,六十五岁的洪爱珍(珍姐)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下田生活。每天早上九点下田收割、淋水、施肥及翻土,“种菜真的要花心机,如果不花心机是种不了一棵靓菜。”珍姐经营的农场高峰期面积有近十四万尺,后来地主收地及人手问题,已大减至现在约七万尺。现在只有珍姐一人打理农田,主要种植菜心、油麦菜、红菜头、茄子及番茄等,种类不多,但落足心机,定时休耕确保质素,女儿更帮她开设了专页,让大家能下单买菜。
香港人一年四季都爱吃菜,珍姐种最多的也是菜心,当天收割的正好是四九菜心。“从头种到尾四十九天就完成,基本上二十多天就能开始收割了,天气好就不用那么长时间。冬天农历十一至十二月,菜心要种上六十至八十天。冬天下霜雪时间较长,菜也没那么快长大,所以种菜心时间要长点。”珍姐说靓菜心要有花芯,因为有花心的特别甜。
田里认识老公 不懂甜言但关爱
珍姐几岁就开始跟父母下田耕种,二十年前突然决心转型做有机农业,只因想大家知道香港有靓菜。“当年的大陆菜没有规限,市民吃了后又拉又呕,大陆来的菜无从跟进,大家对它没信心,市民又不懂分辨大陆菜或本地菜,连带对香港人种的菜也没信心。”为了重拾香港人对本地菜的信心,她毅然转做有机耕种,重新学习用新的施肥料及方式,成为香港第一批转型的农夫。
早上收割后,珍姐十一点就会回家煮午饭给丈夫吃,一家人会跟从传统商家习俗,每月农历初二及十六做禡,拜神吃肉。珍姐说种菜的也是做生意,所以多年来跟足传统。无论珍姐煮哪一餐,饭桌上都要有自己种的菜,“我最喜欢吃自己种的菜,菜种得好,客人吃了开心,我也会种得很开心。我在妈妈的肚子里都已经在种菜了。”
珍姐老公陈德浩(陈伯伯)也是菜农,两夫妇在田里认识,结婚后也靠这块田养大几个儿女。“以前年轻时跟妈妈种菜不用担心生计,但结婚后有家庭,要靠耕种开饭就要更用心。年轻时不觉得辛苦,每天晒都没所谓。”那个年代的农家女人很强大,为了家庭及生计,能下床的就去下田。珍姐怀孕时也一直下田工作,今天开田、明天入院,后天就生孩子。
以前两夫妇除了供菜给菜统处,更会到天光墟卖菜,后来伯伯年纪大了,多年前更生过病,之后就不常下田。珍姐就每天早上陪他去喝早茶,再回来下田工作。伯伯也笑着说珍姐好勤力,“跟他几十年夫妻,他不会说我爱你,但他会问你辛苦吗?腰骨痛吗?帮我按摩一下。”
用作建房屋 农地多弃耕
八十年代以前,香港本地菜足够供应30%本地需求,但由九十年代起,本地菜自给率就下降至13.9%,直至二零一零年,已下降到2.3%。多年前政府的新界东北发展计划衍生地产商收购农地,很多农地也因此而减少或弃耕,即使计划最终把坪輋剔出,但仍逃不过古洞北、粉岭北新市镇计划。珍姐说现在的坪輋农地越来越少了。最近地产商更申请改变土地用途,直接影响珍姐的农舍及水井所在地,种菜之路变得困难重重。“发展农地兴建房屋,长此下去就没有人种菜了。香港很多东西都靠外地进口,像猪及鸡,一封关没东西进口,物价就涨,市民就要买贵东西。”
一个埋头耕种的农家女人为收地不公愤然发声,全因她真的很喜欢种菜,“如果我不喜欢种菜,我嫁的老公不会是种菜的。”面对未知的未来,珍姐表示只能听天由命。“希望不要这么快收,能给我们做完下半世,我们做人好简单,随便有两餐,种喜欢吃的菜,就特别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