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技演员+叶问徒孙 拆解动作片真伪

特技演员阿峰(左)及精通咏春及泰拳的教练Sam,解构武打电影的动作能否在现实重现。 特技演员阿峰(左)及精通咏春及泰拳的教练Sam,解构武打电影的动作能否在现实重现。

电视节目有好多种,不过不是每个节目都说得对、做得合理。我们请来武术教练及特技演员,给读者分析和示范武打戏场面,一同分享看动作片的乐趣。

香港武打片盛名一时,连向外国人提起港产片,他们都会想起Kung Fu(功夫)、Bruce Lee(李小龙)或者Jackie Chan(成龙),近来可能还叫得出Yip Man(叶问)。但武打片中的定律,例如打人会打到对手离地飞走十多米再撞破木箱杂物、明明是围殴但变成回合制般轮住上被主角击倒。为解疑惑,我们请来实战经验丰富的咏春和泰拳教练伍篑立(Sam),以及电影动作特技演员张立峰,将武打电影常见的“爆瓶”、“围殴”、“夺刀”、“踢飞”、“声效”及“惯性甩臼”等画面一一拆解,探讨哪些情节不合理,作出解构后再由阿峰还原说明如何拍得出电影感觉。

首先说“围殴”,最经典的一定要数《叶问》的“我要打十个”,Sam师承叶准,叶问是他的师公,“我要打十个这片段我每次看都会血脉沸腾。但真实情况下,一打二还有可能,三个的话就不行了,十个?想都不用想。”他指假设四个人打他一个,尽管再厉害,只要被抓着双手双脚,那已经不用打下去了。他笑指现实不会像电影中那样轮着上与主角对打,你在应付面前的人时,有人在后面攻击就已经很棘手。

《叶问》2008 一个打十个的场面,现实中不太可能出现。
在阿峰的指导下,记者(右)担演挨揍小混混,上演了一幕低成本围殴再被主角打败的戏码。

对于设计围殴场面,阿峰最头痛的是因人手所限,只能安排一个会武打的演员,无奈下只能调整镜头,迁就画面角度,再安排不会打的演员于包围主角时走走停停,武打演员则负责较高难度的动作,以拍出一个围殴情节。

在阿峰的指导下,记者就与摄影师尝试了一个低成本的围殴Sam情节,我们都不谙武术,所以被安排作难度较低的挨揍小混混,较为好看的摔挞动作就由懂得卸力的阿峰负责。阿峰指,镜头一开始先close up自己再拉远,再加上手持摄影机走动时的摇晃就较为有紧张味道。虽然记者动作生硬,但在阿峰的专业演出及调度下,亦不乏武打味道。

《反黑路人甲》2020 王浩信爆徐荣瓶,碎片散开极具真实感。
用糖胶玻璃瓶,在阿峰的纯熟爆瓶手势下记者被爆得有种清脆的感觉。

爆瓶入水散得美 甩刀讲就易

“爆瓶”尤见于港产江湖主题电影,为了解演员被“爆瓶”的感觉,记者准备了道具糖胶玻璃瓶,骤眼看糖胶玻璃瓶与真玻璃瓶无异。阿峰提示,拍“爆瓶”情节的准备技巧,就是先轻轻在瓶身割出裂痕,再倒入一点水,爆瓶时糖胶碎片就散开得更有效果。

Sam笑言以前少不更事,曾买来一个真玻璃瓶,仿效电影踢破玻璃瓶颈的情节,出脚后瓶只会飞走而不能踢断踢烂,踢至脚痛,才知道电影用的是假瓶。记者实测爆瓶的感觉似是被瓶子击中,但撞到头的一刻明显感受到其解体四散的感觉,不太痛但又不能说没有感觉,所以演员被爆瓶的皱眉反应都应该不是演技。

《杀破狼》2005 甄子丹(左)与吴京在戏中的夺刀情节。
记者与阿峰重演夺刀角力戏码,表面上出尽全力,但其实只是鼓起肌肉就有画面效果。

说到兵器,每次敌人持刀攻击主角,通常都会加插夺刀或甩刀情节,最后变成肉搏,最有画面的是一脚踢甩对手的武器。阿峰解释,甩刀的原因不是因为肉搏场面更重要,而是牵涉到刀的情节就限制了动作构思,“我们设计的动作场面要符合最高指令(通常是动作指导或导演)的要求,要打多几招不能这样快完,最后甩刀与否,都是看剧情发展。”阿峰指,现实中很难一脚就踢掉别人手持的武器,Sam直指莫说踢掉,别人冲过来捅你时,要踢中对方的武器难度不低。“见到有人持刀冲过来,都是快点走为妙!”两人异口同声说。

《精武英雄》1994 被誉为“动作电影教科书”,李连杰被一脚踢飞后的一幕。
现实上就算趁对方重心不稳时踢开对手,都只能令其跌倒,不能把对手踢飞。

自行甩臼又驳臼 最贴近现实

戏中肉搏打到砰砰声,我们都不会觉得入肉,只有打到对手飞起再撞破茶几落地玻璃窗,才会认为终于击倒对手,但现实中又有没有可能打到人飞起呢?“很难,如果对手扎好马稳定重心,不要说是打飞,连推动他都难。除非你打他的同时他举起了一只脚,重心较不稳时,后发先至就可以踢飞他。”参加过40场拳赛的Sam凭实战经验回答。

说到拳来拳往的呯呯声,阿峰指声效直接令动作感觉升华,更影响到观众代入感,“如果声效配得好,观众就会因声效而将该幕记到脑海中。”就连真人对打的拳手都明白动作配上声音的重要性,“有些拳手会耍小伎俩,明明要踢很大力才会有声,但他会在踢中对方大腿时,用另一只手拍自己,制造‘啪’一声出来,从而影响台下的裁判判断。”Sam解释在加分制的赛事中,有重击可以加分,裁判通常都会藉声音来判断是否有重击。

那么电影中的主角甩臼后自行驳回又是否真实?如《激战》中,张家辉使出甩臼挣脱对手锁技逆转胜的一幕,又是否现实?虽然两人未试过,亦未见过有人自行甩臼,但曾任拳赛裁判的Sam则遇过自行驳臼的拳手,“有一位拳手对打途中甩臼,裁判拟唤医生过来看他伤势,然后他很帅气地说不用,走到场边自行驳回,立刻就复原继续对战,现场的人都为他欢呼,原来是惯性脱臼。”Sam指见识过一位惯性脱臼的拳手,他甩臼时完全没痛楚,手臂突然拉长整只手垂下,然后晃一下肩膀就没事,表情好像完全不痛。电视电影中看似不合理的事,现实中终于有一样是真。

阿峰希望为电影动作平反,构思时也会怕观众觉得“又是这种戏码”而不用老桥段,或者考虑其他原因令情节更合理,但同时亦想传达角色痛苦或可怜的情绪,“一个武打场景,最终目的是令观众留下印象,牵动观众情绪。”

张立峰 特技演员(14年)

● 精通蔡李佛拳

● 跆拳道黑带

曾参与电影《寒战》、《扫毒2:天地对决》、《使徒行者》特技拍摄。

特技演员阿峰的爷爷开设武馆,他自幼习武,除精通蔡李佛拳亦为跆拳道黑带。

伍篑立 拳击教练(10年)

● 叶准学会黐手比赛冠军

● 鹤山“咏春擂”季军

● 台湾“TKA”职业散打赛冠军

师承叶准,参加拳赛达四十多场,实战经验丰富。

Sam师承叶准,身兼不同武术裁判资格,而参加的拳赛场数达四十多场,实战经验丰富。

Last modified onFriday, 20 November 2020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