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喜爱拍戏的许鞍华

纯粹喜爱拍戏的许鞍华

香港电影金像奖至今只有两部大满贯电影,均是由许鞍华执导,分别是1996年《女人四十》及2012年《桃姐》。 香港电影金像奖至今只有两部大满贯电影,均是由许鞍华执导,分别是1996年《女人四十》及2012年《桃姐》。

对于73岁的许鞍华成为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得主,兼为全球首位女导演获此殊荣,我是意外的,意外在,对比其他香港导演,她一直都不是国际影展的宠儿,又或广受海外认知。回看她走过的路,也比其他香港同业,来得奇怪,也比较纯粹。

记得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一个画面,颁到压轴大奖,最佳电影,颁奖嘉宾分别是徐克、严浩、章国明、余允抗、唐基明以及许鞍华;结果,得奖电影是,许鞍华执导的《明月几时有》。

这六位都被归类为香港新浪潮导演--新浪潮,四十多年前的事了,那年头的新导演,努力摆脱过去港产片的陋习与羁绊,先后拍出风格鲜明的成名作;当时间继续走下去,有一些被淘汰,或干脆转了行,像上述六位,一直还坚持导演身份至今的,就只有徐克和许鞍华。

许鞍华与威尼斯影展甚为有缘,刘德华、叶德娴主演的《桃姐》就是在该影展首映,更获大会颁发“平等机会奖”。
许鞍华(右)执导电影前,曾拍港台的《狮子山下》,聚焦本土意识萌芽时的香港。
六位新浪潮导演(左起)许鞍华、严浩、徐克、余允抗、唐基明及章国明于2018年曾一同踏上金像奖舞台颁奖。

低调交好作品

说到徐克,我们很容易就会想起他在各个年代有甚么卖座大作,以及开创了哪些类型片潮流;但许鞍华,没有,至少你不会立即想起她拍过哪出卖座电影,但她又不是那种只拍曲高和寡文艺片的人。她的作者风格一向低调,她一样会拍类型电影,而且一样可以拍得好,定时定候就交出作品,惊栗、悬疑、古装、武侠、爱情统统有,但可以肯定,她从来没有跟随任何电影潮流。跟主流,一直保持一点点距离。

在伦敦电影学校读电影的许鞍华,回港后,做过胡金铨助手,在TVB做过编导,1977年转到廉政公署拍《ICAC》,翌年加入香港电台,拍纪录片和《狮子山下》。题材,聚焦本土意识萌芽时的香港。

但许鞍华首部作品《疯劫》并不是社会实录,反而是类型片,借用真实案件“龙虎山双尸案”改编而成的惊栗片,一个因爱恨而引起的惨剧,但在许鞍华处理下,配合西环独有景观,拍出一份香港独有的旧区惊栗感,而当然,陈韵文细致的剧本亦应记一功。之后的《撞到正》同样是惊栗片,但许鞍华不是要做惊栗片导演(直到差不多20年后才再拍《幽灵人间》),反而转拍越南船民问题,拍《胡越的故事》和《投奔怒海》;呼应了当时97恐惧的《投奔怒海》,票房过千万,更为许鞍华首度赢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

许鞍华的电影成功刻划不少突出的女性角色,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斯琴高娃(图),或《男人四十》的梅艳芳。
《男人四十》剧照。

女性形象突出

然后在那个80年代港产片盛世,许鞍华没有参与其中,她(在准备不足下)拍了《倾城之恋》,又成为最早北上拍戏的香港导演,完成了《书剑恩仇录》和《香香公主》,完成品却不是日后那种盛行的港产吊钢绳武侠片,反而借古喻今,充满政治隐喻,但讲真,有点两头不到岸。

由80年代中到90年代中,港产片已经先后经历英雄片、赌片以及古装武侠片的泛滥与蹂躏,1995年,香港电影市道开始转弱,许鞍华以《女人四十》,描述阿娥这个平凡师奶的平凡故事,又哭又笑──许鞍华从来都不是要借电影讲女性主义,但对比其他同行,她的确刻划了不少女性形象,就算电影本身未必成功,但当中的女性刻划还是突出的,例如《阿金》的女特技人,例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那个人财两失的姨妈;就算拍《男人四十》,真正主角,也是梅艳芳的陈文靖和林嘉欣的胡彩蓝。

而我最喜欢的是《天水围的日与夜》。一个平凡故事,几个更平凡的中年女人,以一个电视电影的成本,在没有任何剧情冲突下,如实描述一个偏远地区的香港故事。整出戏好像没有拍下甚么,却又充满了很多意在言外的人情世故。

你有权说许鞍华得这个奖是过誉,但她真的让我感受到:她一直都是个好锺意拍戏的人,不计成本大小,不计片种类型,总之,最紧要开到戏。因为电影,就是她的所有。

97问题《投奔怒海》。

六部电影.六次最佳导演

许鞍华是唯一一位获颁六次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的得主。人人喜好不同,你问我,我会说这六部电影未必是她的最好,却又的确代表了她某个面向,或达到某种艺术成就。

《投奔怒海》(1982)

“越南三部曲”最终回(前两作分别是《来客》和《胡越的故事》)。一个日本左派记者的越南见闻录,直指共产主义的祸害,呼应了当时开始冒现的97问题。

《女人四十》(1995)

一个平凡师奶阿娥的日常,只是她的日常除了老公和儿子以及自己份工,还包括一个患了老人痴呆的老爷。没有呼天抢地的悲情,有的,是一次又哭又笑的人生感悟。

人生感悟。

《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

当《女人四十》有明显的剧情起伏,《天》片中乐天知命的贵姐,在天水围就真的过着平凡日与夜,开工煮饭看报纸以及帮帮新搬来的独居老人梁欢。真挚,来自真实。

平淡写实。

《桃姐》(2012)

由真人真事改编,少爷仔与家佣的故事,观众看得投入兼被打动,除了因为许鞍华内敛的处理,亦有很大程度上缘于叶德娴和刘德华长年积累的感情与感觉。

内敛处理。

《黄金时代》(2014)

三小时片长,主角是《呼兰河传》作者萧红。大时代的一个女子,描写她徘徊爱与痛边缘的短暂一生。好看,但感觉是萧红身旁所有人的描写都比萧红本人立体。

萧红传奇。

《明月几时有》(2017)

日军占领香港,东江纵队到港营救文人的故事,被指是为主旋律服务的电影──暂且不理这一点,许鞍华没有过度渲染爱国情怀,反而聚焦于女性在乱世里的自主。

女性自主。
Last modified onTuesday, 28 July 2020 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