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杂大王两兄弟 执杂日夜颠倒凌晨开工日赚3千港币
- 登载于 中国万象
牛杂,就是牛的内脏,原是下栏货,经常出现于小贩车,染成红色一串串去卖。由于每天宰新鲜牛不足50只,新鲜牛杂亦更少,价钱亦越来越贵。牛只经屠房处理后,余下的牛杂便会交给执杂佬处理,他们会将牛杂清洗、分类,然后送往不同餐厅。由于须要在凌晨开工,加上牛内脏的处理过程属厌恶工作,全港从事这份职业的不够20人。阿正是七十后执杂佬,是全行最年轻的执杂佬,样子有点像艺人罗君左,他亦是全行处理牛杂最多的人。记者本想用牛杂大王称呼他,他谦称:“虽然我13岁入行,高峰期一天试过处理40副牛杂,但我都未叫自己做牛杂大王。”
执杂是冷门职业,须要熟人介绍才能入行,阿正的爸爸昔日在长沙湾屠房做执杂佬,阿正的舅父、两个表哥亦随他入行,阿正在这行业算是牛杂世家。“我爸爸那时要为生计,日间做执杂佬,因为早收工,晚上便推木头车仔由土瓜湾坐船,到皇后戏院门口卖牛杂,是最原始一人一架车、用铰剪那种。那时我爸爸一个人执杂都有50、60只,我小时候已经要在屠房转,经常要帮爸爸手。”阿正爸爸三年前正式退休,将生意交给阿正和阿正的哥哥阿权,现在屠牛量虽然大减,但他们每日执杂都有至少十只交货,已是全行之最。
屠房在凌晨开始运作,每日凌晨两时便开始屠牛,宰牛会将内脏分开,经管道将内脏送入阿正工作的地方,这个地方叫杂房,每一份内脏都有号码。“我们要将内脏内外都洗到很干净,但又不能弄污外面。很多人问牛肚为甚么这样白净?是否用了哥士的?其实并不是,我们用一种叫沉灰的东西。洗杂时要特别注意,在牛肚会找到人民币一两毫,钉、玻璃、瓦片等,一定有损伤。你看我双手的刀痕,做得急的时候就会中招。”阿正说。一副牛杂每只赚300元(港币,下同),日卖约10副,每日便赚约3,000多元。清洁后分类好,便要包送货,主要靠阿权负责。
阿权和阿正相处时,倒是阿正像哥哥,整盘生意都是他拿主意。阿正每天指定动作,便是叫阿权起床,最多要打30多次电话。“我个人不负责任,没责任感。我爸爸问了我十年,我都不愿意接手,我说你千万不要交给我。你猜这是镛记?有几亿身家?大家都是为生计,你猜是发达?这里有优点,每日都是在这段时间送货,做得快,便可以做其他东西,每日都只是开工数小时。”阿权说。那其余时间在做甚么?他笑说,“赌马、赌球,不过我都是输多。”执杂工作须要和牛肉档紧密合作,通常是牛肉档向屠房订牛只,再分发内脏给执杂佬处理。九龙城人龙牛肉档新兴文记的牛杂亦是交由阿正负责,老板文锐辉说:“我认识了阿正爸爸都有三十多年,每一行都有规矩,通常我们在屠场买了牛,交给他们执杂,就永远都是他们负责,不会转,这是数十年的规矩。”牛杂分上下杂,上杂是牛百叶和牛双连,由于卖得较好值钱,一般由牛肉档留起;下杂则交由执杂佬处理,有牛肚、大肠、粉肠、牛肺、牛膀,还有大肠头和沙瓜。
执杂佬是厌恶工作,阿正亦有中途离开过。“帮爸爸执杂有数年时走了,那时他拿主意,大家意见不合,那时我年轻,放下刀便走了。在外面开过面档,开过动画公司、运输公司,但很多都是蚀钱。所以我爸爸经常说怎样都要回来这里,做牛杂如何都不会蚀钱。”阿正说。自从屠房搬去上水后,屠牛便改由凌晨运作,所以这份工作长年累月不见天日。“像我放工睡觉时,便轮到我太太上班,一日见面的时候很短,没有交流,矛盾便是这样起来。我和太太是中学同学,拍拖十年然后结婚,七年后便离婚……”说罢,阿正忍不住流下男儿泪。“我曾经埋怨过自己,走了出去,便不要再回来,为甚么还要回头?但他是我爸爸不能改变。除非我爸爸和我说,这行没得做,你关掉吧!这样我便会关掉,这档是我爸爸开头,我亦不想在我手上没有了。除非有日香港是没有牛劏,如果仍有牛劏,始终这份工是要做的。”
连锁店坚持用鲜牛杂开到11间
牛杂主要分五香街头版和潮式粉面的卤水版本,由于小贩绝迹,所以香港人较常吃到的,是用潮州卤水加草果、桂皮等炆煮牛杂。新鲜牛杂成本贵,现时全港约只有十多间仍坚持用新鲜牛杂,源记是全港要货最多新鲜牛杂的粉面店。
执杂佬负责收集、清洗新鲜牛杂,每天早上便有三位执杂佬,会将新鲜牛杂送货往源记大围的工场。源记在80年代由潮州人开店,由尖沙嘴起家至今,已有十一间连锁店。除了因为金钱肚需求大,所以转用澳洲雪藏货外,所有分店多年来只用新鲜牛杂。“我们平日大概有250斤,5只牛,执杂佬送来后,我们便要先切走肥膏,放在大锅内煮15分钟,再过冷河,之后先再炆煮。雪藏货口感较霉,新鲜货会有咬感,是完全不同的,会有明显鲜味。”师傅方城说。
其中一个供货的执杂佬,叫顺记,身型高挑,差不多是全行最瘦。当初他由岳父带入行,再另起炉灶,做了43年。顺记每天早上会送货去三间粉面店,其中一间是位于长沙湾的德记,由一个潮州家庭经营,多年来从没有接受访问,它的一碗新鲜牛杂面差不多是全港最便宜,卖28元港币。
“我们都是做街坊生意,宁愿薄利多销。”老板阿芬说。“我爸爸有七个孩子,如果在这里正式工作,差不多是全部。我们通常是轮班制,女人在日间工作,晚上是男人在工作。”最初他们在李郑屋邨开车仔面店,那时仍是七层高的大厦,生意很好。但后来妈妈死了,爸爸再另娶,兄弟姊妹便各散东西,大家各自找不同工作。“那时很年青,大家不甘心卖面,小朋友不会看得起这份工作。三哥和其他哥哥始终是潮州人,希望秉承爸爸卖的东西。那时我爸爸死了,便用他的名字,在角落位再卖牛杂面。三哥是一个八爪鱼,要捉我们兄弟姊妹回来。”阿芬说。
1998年几兄弟姊妹重新走回一起,那时在砵兰街做,最高峰时有四间店铺,但很辛苦,生意时好时坏,最后只做到余下这间,仍是一家人做,不变的还有多年来指定要用新鲜牛杂。“新鲜和雪藏吃下去是两码子的事,通常新鲜牛杂来货时,我们要用大滚水出水,放进去煲香料,通常会有磨豉、沙茶酱、玫瑰露,都会用爸爸传下去的配方。肠的肥膏我们不会弄走,其实都有客人指定要肥肠面,喜欢牛肠的甘香、肥膏的感觉。现在牛已经很少,牛杂更加少,新鲜牛杂更少,是香港的特色之一,我们不会不卖。”阿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