霎眼半生

霎眼半生

小店用最古老的方法煲粥,甚有风味。 小店用最古老的方法煲粥,甚有风味。

“常善粥者心”,古时每当旱涝闹饥荒,好些贵族富户便大开方便之门,熬上一大锅暖暖绵粥,并派发予穷困饥民,相信,捧上心头的这碗热粥必是天上人间的美味。举世知名的一行禅师曾经以米喻情,“粒粒皆辛苦”的米粒从何而来,追源溯本,回归到祖辈的默默耕耘与大自然的浩瀚无边,米粒的背后,有无数生命付出了汗水与心血,最终都离不开温情。

没有情,旱地不会变成沃土;没有情,禾田飘不出稻香;没有情,米粒煮不成佳肴。华人以农立国,以米为主食,即使在当代社会,亦有一种“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情怀,于一九四六年创立的富记粥品,至今已有逾七十载历史,老字号历尽沧海桑田,四十年代由现任老板何汉东的叔公开设,从车仔档做起,至后来在香港上海街入铺,朗豪坊开店至现时的花园街地铺。

一幅偌大的木板横匾额自创始人成立以来一直存在,并排绛红色四个大字“富记粥品”,更重要的是躲藏在店名之上的两个小字“老号”,隐隐然透露些许锋芒。店主何汉东在九十年代正式接管店铺,夜以继日在此熬出滋味无穷的热粥,“叔公是创办人,解放之后,人口增加才买店,我在一九六二年来香港定居,读书不成就惟有跟住叔公打工,直到现在。从小做工到现在,都老啦。对店铺,对员工,对客人,当然有感情,始终都对了这么多年。”

布拉肠粉,即叫即拉。

 

小炒全日供应,炒猪杂最受欢迎。

 

烧鹅以前要何生料理,后来年纪大才交予师傅。

始终如一

米,是一碗粥的灵魂,当然如没有感情,这个灵魂冰冷死寂,富记出品的粥滚烫,烫得让人心头发热。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如果米是劣质米,同样使大厨难堪。富记十分重视食材质素,慎选澳洲珍珠米,其黏度、松软度恰如其分,饭味亦香浓,店主形容:“这种珍珠米最优质,胶质好重,煮出来的粥自不然够香够靓。”古人亦曾有以珍珠比喻白米以凸显其贵重,云“湿薪如桂米如珠”,不同的历史时空,交错了不一样的故事脉络,然而以“米珠薪桂”来比喻现时香城物价腾贵却贴切不过。物再珍贵不及情重,幸好世间尚有重情之人,早在70年代,大厨已经一直为何生打点厨房,形同得力的左右手,已经有三四十年的合作关系。另外两个楼面帮手也有逾十年。铁汉亦有柔情一面,他真情流露:“几十年相处不容易,在这类小店,由小孩做到变成老人,一定有感情,时间久了对他们都有感情。”

粥是小店的灵魂,几十年如是。

 

经营粥店最苦之处,就是早起。

 

何生看起来恶巴巴,说起话来却温文得很。

能够吃得一碗美味好粥,备尝艰辛的煮粥师傅居功厥伟。谁知,粥底软绵的秘密在于长时间煲煮,并加入树记腐竹,粥底特别绵香,不像坊间以麦皮取代,粥底容易化水,还加入大地鱼、江瑶柱以作提香之效。何生直言:“煲粥时间漫长,师傅都在深夜才回来煲粥,至于辛不辛苦?其实,所有饮食业都是这样,没办法。”煮粥老师傅指着一支长长的竹杆,杆上有若干刻度,愈高的刻度表示愈多桶水,并解释:“这个是量度尺,用来校水煲粥,最多可以煲到七桶。今时今日大概煲三至四桶,等到水滚再下米,首先浸干瑶柱,浸好之后再搓烂它,之后就放进粥里面用来煲粥底。然后,好好清洁干净地宝鱼,用袋包裹好,吊在煲侧边。鲜竹浸一浸之后要啤水,加下去煲粥里面,可以令到粥底更加软滑。需要好多时间去煲,要整几个钟头。配好材料之后就要去洗米,再倒入优质皇冠油,通常这个时候水就滚,时间刚刚好,再加入米和腐皮,一直搅不好黐底,现在就要等粥底变得绵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搅它,当粥底开始绵滑就会变得容易黐底,大概要一个钟头零四个字。”语毕,他便步出厨房,喝口浓茶。

粥最重要绵滑,白米粒粒开花。

 

下腐皮主要令粥除了米香外,还带豆香。

 

熬汤要加些干瑶柱丝。

赏心乐事

店主何生接着忆起前尘往事:“我家乡在番禺,以前在大陆没得吃,好穷。十几岁决定只身来香港赚钱,投靠叔公。”反正追不上学业,便把心一横辍学,向叔公拜师学艺,当时年过50的叔公,其子女未及继承,便欣然答应收他为徒,从此改变一生。“在香港当然和大陆不一样,香港比大陆自由好多,好多东西香港做得到,大陆哪有这么自由。叔公一创店就立心招呼平民,最原先纯粹卖粥卖面,之后就卖稍为贵价的烧鹅。人客平时来,吃粥吃面,不过每逢喜庆、宴客,或偶然想阔绰一餐,一定吃烧鹅。”富记内有众多工作岗位,诸如煮粥、炒镬等,他全都半途而废,惟独是烧鹅很用心地学习,原来,他本人锺爱烧鹅,寓工作于娱乐,自然是一等一乐事。那时候,富记位处上海街,花园街现址为叔公住家,何生睡在如今店内招牌下方位置,获叔公、叔婆照顾,衣食温饱,住行无忧,他最难忘的是人生第一只烧鹅腿滋味,原来餐牌上可见端倪--秘制烧鹅,秘密在于芸芸菜式当中,只有何生懂得烹调这一道菜式,“烧鹅、叉烧,全部都是自家出品,甚至,招牌亦有标明秘制烧鹅。还有,颇受街坊欢迎的布拉肠粉,由早上七点后供应,即用布去整肠粉。年轻时花好多时间去研究味道,不同的食材拼在一齐,会得出好不同的味道,其实好千变万化。”

一九六七年,深刻地烙印于何生的脑海中。那一年,没有歌舞升平,只有哀号怨声,一场因社会矛盾、政治矛盾激化的暴动席卷全港,一批香港亲共人士对港英政府,由最初的工人运动、反港英政府示威,演变成后来炸弹袭击平民等行动,死伤枕藉。他坦言:“最难忘就是一九六七年,这一年比较辛苦,那时四周围都有土制炸弹,那时还在旧店,一下子就宣布戒严,即使你煮好食物都没办法开店。”

烧味亦是小店多年来的主打。

 

格局老套,但也不乏年轻女性食客。

乐天知命

一九九零年,何生正式接管“富记粥品”,当时其叔公已经撒手尘寰,人间的财富带不走,只能分赠后人;人间的烦恼不缠身,亦留给了后人。接棒的何生深深明白叔公寄予厚望,经营多年不敢怠慢,着他给自己打一个分数,自我评分,他自认尚算中规中矩,感恩老主顾仍然赏脸,“希望我能够将富记做好。目前,我觉得可以接受,不敢说做得好好,但是没丢脸。因为还有好多人记得富记,爸爸、妈妈或爷爷那一辈带他们来光顾,此外,有一部份人已经移民都会特地回来,不过现在好多年轻人都会来,他们大多数都有赞没弹,所以我认为已经算是一种成功。”

老师傅在此打工多年,感情甚好。

 

因最近局势,小店生意也少了三至四成。

自言没太大野心,不求大富大贵,只求两餐温饱的何生,其双亲的家教异常严格,他从小便被教导为人要有“三本”,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基石,“小时候已经被灌输做人,第一要有本心,要留最好的食物给客人享用,好多老主顾都知道主要是食品新鲜;第二是本事,煮一碗粥,烧一只鹅,如果你不懂得煮,味道不行,食材多上等都好,但如果没本事都是没用,因为始终煮不出好菜式;第三是本钱,有本事自然就会有人欣赏你,这样就可以有两餐温饱。”看着面前客似云来的景象,他说,老前辈的话总有道理。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见证过六七暴动,及后回归风平浪静,然后再度卷起千层浪,对于迟暮之年的何生而言,或许顺流逆流刚巧围成一个圆圈,彷佛一道连接开端与末端的梦幻河流,人在其上不如乐天知命,知命,便得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一辈子都在这行业打滚,对于生意到底没有半点执着,“能够经营多久就多久,做生意来讲就没什么所谓,我已经好满足,还有生意可以做,可以出来店面过过日子,心情都会开朗点。”语音刚落,他又轻轻吐出一云烟雾般的感慨:“人生转眼过去,几十年好容易就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