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又起时:探金庸书院侧记

秋风又起时:探金庸书院侧记

金庸。 金庸。

浙江海宁盐官,自古以大潮闻名天下。而在盐官镇东南面,有一处颇为雅致的书院,亦是当地重要文化坐标。高墙之上藤蔓深深,似乎建成已有些年数。

金庸书院丛桂轩。

这4000余平方米之地,是武侠小说泰斗金庸的另一处“精神家园”。

金庸书院书剑堂。

逢金庸逝世一周年,11月1日至3日,永远的人文与家国情怀──纪念金庸先生学术研讨会在金庸家乡浙江海宁举行。活动期间,记者随专家学者一起走进金庸书院,探寻大侠生前身后名。

据了解,金庸书院于2008年初由海宁市政府筹划建造,同年4月得到金庸大力支持,于2010年9月落成对外开放。书院主体部分有讲学、展示、藏书三大功能,力求较全面地展示金庸的学术成就,收藏其著作和相关研究资料。

书院内展示的金庸手稿。

海宁市社科联副主席袁良华介绍,盐官古城内曾经有一座建于清代嘉庆时期的安澜书院,当时金庸的祖先也曾捐资。如今新建的金庸书院便是参照了安澜书院的建筑格局来设计的。

还未踏进书院,便可见大门之上,国学大师饶宗颐所书的“金庸书院”四个大字。穿过甬道来到书院正门,抬头又见一块“金庸书院”牌匾,此乃浙江大学党委原书记张浚生所书。

饶宗颐所题“金庸书院”四字。

金庸,饶宗颐,张浚生,三人皆是各自领域之传奇人物,而同于2018年先后逝世。

“金庸在香港时期,与饶宗颐等大师交往甚密,在浙江大学时也与张浚生关系颇佳。他交友广泛,与其为人磊落直爽的性格分不开。”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宁稼雨边举起相机记录着边回忆道。

张浚生所题“金庸书院”四字。

“2001年,先生曾来到南开大学,我与其朝夕相处了几天。当时他曾想去看一看查氏在天津的‘祖业’水西庄,没想到迎接他的地方政府或有想借其之名造势的意思,搞得有些‘变味儿’了,先生最后也直言不妥,此事便罢了。”宁稼雨说,“他为人谦和有礼,同时有一说一,这点让我们十分敬佩。”

沿着青石板继续行走,两侧围墙上是栩栩如生的金庸作品石刻画,讲述着“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15部作品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书院内展示的金庸小说。

穿过桃李门,走过石桥,便来到书剑堂,堂正中悬挂一幅钱江潮主题木雕挂屏。绕过讲堂到达后轩,香港插图家董培新的八尺壁画“乾隆与陈家洛观潮图”吸引不少学者驻足,“为何乾隆身边除了陈家洛还有一人身影?”“站在不同角度看此图,似乎潮水的形势大有不同?”

这厢专家讨论正浓,那厢“儒侠金庸”展厅,又传来热闹的声响。

“好威风的一把佩剑,这是倚天剑吗?那屠龙刀又在哪里?”一行来自香港的旅游团围住展厅正中玻璃展柜内的金庸佩剑,笑着打趣。

书院内展示的金庸受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聘书。

“金庸啊,是大侠呐!”旅游团成员吴啸奇道,“我们每个人年轻时候都看过他的书,看过那些电视剧的。这次难得来内地,一路从南京走过来,没想好最后一站去哪里,导游说过来看看金庸的老家,我们都说好,就来这里‘追星’了。”

馆内工作人员介绍,作为港澳台海外青年交流基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儿女会慕名而来。“周末每天大概都要接待3-4批来自港澳台及海外的游客,他们很多人从没来过浙江,却都已在金庸的书里见过了嘉兴府、海宁潮。”

走过热闹的展厅,沿西面游廊而行,顿时豁然开朗。山石池塘、袅袅翠竹,丛桂轩与望云亭是整座书院中景致最佳的两处。

“这里造得的确很美,但又总觉得缺了什么。”一路行走下来,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健望着眼前景致说道,“金庸的武侠,可以说是成人的童话,讲究率性、自在,不拘一格。这里十分精致,似乎少了那么一点点快意恩仇的江湖气息,有那么一点遗憾。”

“不过遗憾也未尝不是一种美丽。”黄健笑道,“恰如先生自书院奠基后便再未来过,也给我们留下了更深更美的想象。”

秋风起,金庸在书院奠基之日手植的两株桂花树随风摇曳。愿每年桂花盛极时,人们能忆起:故人虽逝,好花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