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木活字印刷术 重温光阴的故事
- 登载于 中国万象
随着时代发展,活字印刷术已被便捷快速的打印机取代,然而在湖南浏阳小河乡,千年前的活字印刷术依然在流行……这里的客家谱师继承了木活字印刷术这一非遗技艺,用它印刷书籍、族谱。近8万个梨木字模藏在这个小乡深处,记录着光阴的故事。
一提到浏阳,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那首经典歌曲《浏阳河》。除此之外,大家可能并不熟悉,浏阳其实还是传统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一个地方。在浏阳市小河乡,至今还奇迹般地保留有原始的活字印刷术。传承人潘根业一直在这里守护着他的近8万个梨木字模和这门古老的技艺。
浏阳小河乡在距离长沙140公里的僻远深山里,是浏阳最东边的客家乡镇。当年,远道迁徙而来的客家人为了留存历史,让后人追根溯源,十分注重修辑族谱,这成为了支撑木活字印刷技术在浏阳传承至今的主要原因。这些通过活字印刷来编辑族谱的人也被称为“谱师”。今天我们要走进六代传承的谱师之家“益兴堂”,去一起感受那里的文墨飘香,寻找家族血脉传承的密码。
清道光年间,益兴堂的创始人潘顺烈从江西学会木活字印刷术,成为湘赣边界著名的谱师。在浏阳小河乡潭湾村黄平片山枣坑的潘家祖屋,也是用活字印刷修家谱的钱修建起来的。
与现代印刷品的工业气息不同,木活字印刷出的族谱字形清隽,版式古朴,翻开后,纸墨清香扑鼻而来。由于木活字印刷术尤其适合族谱和古籍印刷,因此,很多业务都是口口相传或客户介绍而来。
“益兴堂”谱师队伍最多时达到20多人,累计共为湘赣周边县市26个姓氏印制族谱达20000多集(本)。“益兴堂”还有一项祖传的绝活——反字直刻技法,即不需要在字坯上写反字,而是直接按刀法雕刻字模。
木活字印刷族谱是门耗时费力的手艺活,一般需要五六位谱师的团队协作。大家族可能一次修谱一修就是30本,得刻3000个版,工程浩大。小的也有10本左右。初略统计,他们至少刻过2万个版,存下了八万个字模。
印刷首先要备料。在益兴堂的木料房里,井字型规整地码放着锯成2.5厘米厚的木板。这些多是梨木,还有一部分乡下拆老房时收的枫木。梨木是用来做字模最主要的材料,十几年以上梨树硬度刚好,要阴干一个月以上才可以做字模。屋子里的梨木,有些还是上世纪90年代年备下的。如今梨树难寻,潘根业遇到拆旧屋的人,就收一点合适的枫木。
然后就是制作字胚。首先把木板按照所需字号的尺寸锯成大小不一的木条。四面刨光后,将木条整齐地排在木床中,用卡子夹紧,再沿线锯下。毛坯再排进专用的字床中,用木栓固定后刨光,字坯就出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