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VAN创办人林凯源 曾重考2次 公司3度濒破产
- 登载于 中国万象
GOGOVAN号称亚洲第1个物流媒合平台App,乘著共享经济潮流崛起的亚洲新创企业之一,靠24小时无休、即时透明报价、专人专送及GPS全程追踪等卖点,建立崭新物流商业模式,与出身大马世家的东南亚叫车一哥Grab创办人陈炳耀相比,GOGOVAN共同创办人兼执行长林凯源(Steven Lam Hoi-yuen)属于输在起跑点的那一群,但这也使他的创业历程看来更励志。
林凯源出生于香港九龙湾木屋区(以铁皮或木板非法占地兴建的临时居所),在屋邨(港府出租给低收入户的公营住宅,又称公屋)长大,父亲是个装修工人,包括林凯源在内,家中有5个小孩。
林凯源曾自曝,小时候不懂事,妈妈煮好饭,他却执意要吃泡面,而且从小学6年级爸爸捡了台旧电脑回家后,他就沉迷于打游戏,天天占用电话线上网,考试前也不读书。但他为了玩电脑,周末跑到商场淘换旧零件、请教商家电脑问题,竟然学会了不少东西,能靠帮同学修电脑赚零用钱。
赛车出车祸死里逃生
1999年,喜欢日本漫画《头文字D》的林凯源拿著自己赚的零用钱,和一群网友到深圳玩小型赛车,结果出了车祸,被另1辆车拦腰撞上,人从车内飞出、在赛道上滚了数十公尺,头盔被撞得粉碎。
奇迹般死里逃生,改变了林凯源。他回忆:“在医院里从昏迷中渐渐清醒时,看到守在床边的父母,倏然醒悟到家人对我的好。从此收起了叛逆,开始珍惜眼前的一切,也不再沉迷于网路世界。”
中学会考失败了2次才考进恒生商学书院(现香港恒生大学)的林凯源,却没有在香港完成学业。他透过申请加州1间社区大学的英语课程,拿到美国学生签证,父母用积蓄买了1张单程机票,在2005年秋天将他送去了大海的另一端。
他知道父亲不是不想买来回票、不是不想给他更好的条件,但父亲已经尽力了。林凯源在香港机场向送行的家人说:“我要读最好的大学,不然不回来!”
为了赚学费和生活费,林凯源在中餐馆打工、帮人修电脑、修理自行车、买卖旧车、卖热狗、在街边洗车…,后来偶然发现在网上贩售解锁iPhone收入可观,成了他的生财之道。林凯源没有食言,在忙碌不堪的半工半读生活中,依然申请上加州柏克莱大学哈斯商学院。
.jpg)
半工半读进入柏克莱
2010年林凯源毕业,成绩名列毕业生前5%,但美国经济因金融危机过后不景气,工作机会匮乏,于是他决定回香港,与当初在中餐馆送外卖时认识的同学兼同乡邓权威(Nick Tang)及关俊文(Reeve Kwan)一起创业。
3人创办了广告公司BoxAD,向客户收取广告费,把广告印在外送饭盒上,再向餐厅免费供应饭盒。但公司成立不久,就遇到了困难。由于必须赶在一早将饭盒送达各家餐厅,随著业务量增加,运输需求也愈来愈大,但有时打了一整天的电话,仍找不到司机送货。
有次林凯源因叫不到货车而沮丧时,发现公司楼下停了好几台货车,他上前询问司机能否帮忙送货,司机一口就答应。原来当时香港货运业营运模式仍十分传统,司机多半为自营,每月向电召平台交数千港元,透过平台接单,且每单收费由这些平台决定。
因电召平台只负责向司机下单,不会根据司机的位置和路线安排订单,接发单效率极低,导致供需无法匹配,司机在路旁一等就几小时的状况很常见。而且电召平台间价格竞争激烈,使司机难以抬高收费。
林凯源透露,最初他们毫无如Uber般颠覆产业现状的意图,只是单纯要解决自家广告公司的难题。他说:“我那时甚至不知道Uber是什么,我们就已开始发展自己的产品。我们与愈多货车司机聊过,愈明白他们对电召平台作业模式的不满。因此我们傻傻地决定继续下去。”
5人凑2万港元创业
一开始当然挑战重重。透过App接单的概念依然陌生,且智慧手机对货车司机仍是种奢侈品,最重要的是林凯源等人根本不会写程式。因此他们又拉了1个程式高手Chris Yuen和1个会做设计的朋友James O入夥,5个人凑出2万港元,在2013年7月创办GOGOVAN。
林凯源说:“我们公司的文化是不怕死、敢于冒险,以及付出时间和精力,用心了解和做research!”在等待App上线的几个月内,他们伪装成做市场调查的大学生,每天清晨6点就上街寻访货车司机并建立关系,晚上继续去停车场找司机攀谈到凌晨3、4点,一面了解他们的现状与问题,一面也发展出了第1批愿意试用App的司机。
在货车司机亲身感受到App接单的好处前,得先“教育”他们。林凯源说:“在司机理解科技能帮助他们赚得更多,且不用再在路旁空等几小时、只能坐著看报纸后,他们才开始倾听我们。”
GOGOVAN的App上线后,因打破传统电召平台对货车调度的垄断、剔除中介营运成本且活络了市场需求,迅速获得关注并赢来好评。Uber的名声在海外渐响、智慧手机低价化,也为GOGOVAN开展服务创造了天时与地利。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传统电召平台业者开始恶意反击,例如假意透过GOGOVAN下单,再解雇接单司机等,接著又爆出EasyVan(后改名LALAMOVE)抄袭事件,而且GOGOVAN创始资金本就微薄,曾3度濒临破产。
但靠著一些创业奖金和天使投资人,GOGOVAN在香港站稳脚步并开始向外扩张,2014年进军新加坡和台湾,并因地制宜在台湾主打机车快递;2015年以“快狗”为名进入中国市场,除了商业快递,还提供搬家和宠物运送等服务;2016年又陆续登陆印度和南韩等地。
.jpg)
独角兽估值逾10亿美元
2017年8月,GOGOVAN宣布和中国货运平台“58速运”合并,一举跃升为亚洲最大同城货运平台,估值随之突破10亿美元,成为罕见的“港产”独角兽之一。
尽管GOGOVAN仍处于亏损,商业获利模式有待考验,但林凯源显然不太担心,还在LinkedIn履历上开玩笑地标明自己这个CEO是“Cheap Everything Officer”。
林凯源视英国传奇创业家布兰森(Richard Branson)为偶像,他父亲教会他一切要靠自己动手实现,他认为,如果父亲游泳偷渡到香港都能活下来养家活口,他没有理由不行。他牢记著父亲的话:“人蠢不要紧,勤力就一定有饭开、有瓦遮头(人笨没关系,努力就一定会有饭吃、有瓦片遮身)。”
2018年他获选香港10大杰出青年时表示,自己中学会考考了3次、GOGOVAN也差点破产3次,但很多事都得多次尝试才能成功,如同2013年他用2万港元创业时,所有人都不看好一样。“你叫不叫我‘杰青’,我不Care。但见到小朋友指著货车叫GOGOVAN,我很开心。 ”
总部设在香港的GOGOVAN,目前全球有逾1000名员工。
不买房宁可投资事业
此外,批评年轻人爱享受,不存钱所以买不了房的言论,时有所闻,澳洲富豪葛纳(Tim Gurner)还曾将这扯上酪梨吐司。但有了钱就一定要买房吗?对GOGOVAN执行长林凯源来说,答案显然是“NO”。
去年获选香港10大杰出青年的林凯源,想必值得被视为年轻世代的楷模之一。但在向来热衷于买屋置产、把爬上房产阶梯当作衡量成功标准的华人社会,林凯源却以不花钱买房子而自豪。
林凯源去年底向CNBC透露:“对我来说,这只关乎有个地方可住,和投资毫不相干。”即使2013年创办了GOGOVAN并迅速成为新一代明星新创企业家,但他直到2017年结婚后才搬出从小住到大的公共屋邨。
而且搬出与父母共住的400平方尺(相当于11坪)公屋后,他依然选择在这个低收入家庭聚集的公屋区租屋而居。
虽然GOGOVAN逾10亿美元估值不能直接反映林凯源的个人财富多寡,但他坦承,即便手中有钱,买房子也不是心中的首要选项。他说:“如果我有钱,我想我会把钱投入一些投资机会,投向其他新创企业或其他优秀的创业家,而不是拿去买间鸟笼般的公寓。”
选择在公屋区租屋
这大概与香港高居全球最贵的房市脱不了关系。根据美联物业(Midland Realty),2017年香港1户公寓每平方尺均价为1.2万港元,若只论香港本岛更达1.62万港元。
林凯源说:“我来自一个低收入家庭。假使我从柏克莱毕业后,找了一份好工作并开始存钱,也要花费约10年才能存够钱在香港某一处买房。”
他认为这么做不划算。就算存够了钱买房,“10年后你也只会得到一间房子,其他还有什么?这问题不必回答。”
但林凯源知道并非所有人都会认同这个想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梦想,如果你的梦想是拥有一间房子,或靠投资房地产致富,那也OK。我只是选择了大多数人不愿意选择的那个选项,也就是拿钱创办一家公司。”
和房地产不同,在香港新创企业往往缺乏成长茁壮所需的资源,林凯源对此深有体会。在创办GOGOVAN初期,连亲朋好友都不太愿意投资他,害怕投资新创企业风险太高。他开玩笑道:“那时候,如果他们手上有颗子弹,大概宁愿朝我射子弹,也不愿投资我2万块。”
他想通过自己的创业选择,展现出香港也有产生大型新创企业的潜力,藉此改变人们心态。他将香港和矽谷、新加坡的创业环境相比,“这就像人人都想上大学,但我们所在的香港,仍处在幼稚园程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