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寿衣产业第一村”:给予生命最后的体面(下篇)

刘绵海展示一款寿衣。 刘绵海展示一款寿衣。

不能有门牌没品牌

产品山寨模仿和品质参差不齐,仍是这个草根产业升级破题的“命门”。

“有人到了寿衣店,就是不敢进门,干脆把我叫出去,替他拿一套寿衣。”从“利民寿衣厂”退休后,曹作义在北京开过几年寿衣店。

记者在豆瓣社区看到一个讨论主题──“如何看待寿衣行业?”回复的高频词主要是“晦气、赚钱、不讲价”。

卢蕊开始理解,为什么客户到了六道口,就开始不断压价砍价。“我们这儿是个批发市场,薄利多销,谁也不会给别人扛价的。”

鑫发祥、宝源祥、仁瑞祥、瑞义祥、御福祥……村里随处可见“祥”字辈的名号,大多源于老字号“瑞蚨祥”的启发,反映出整个产业自主品牌意识尚处于低维模仿阶段。同样,“借光”天津布鞋老字号“老美华”,当地寿鞋市场也涌现出一批“华”字辈的商家。

眼下,六道口寿衣的注册商标有30个左右。卢志发认为,“不论‘祥’字辈,还是‘华’字辈,其实,最大的名头还是‘六道口’这仨字儿!”

虽然利薄,但凭着规模优势,寿衣业支撑起六道口的繁荣。“六道口寿衣店都是前店后厂,产品有门牌没品牌。”和众多寿衣店第二代经营者一样,卢蕊也深知品牌的重要性。

不过她认为,目前寿衣批发利润率低,花钱打品牌不值当,如果把各种推广成本都加起来,肯定入不敷出。

记者走进很不起眼的“春风”寿衣店,临街店面一间卖骨灰盒,一间卖寿衣。往里走,穿过存放物料和成品的储藏间,还藏着一个精品寿衣屋。

店主刘绵海随手取出一件女款寿衣,绛紫色,摸起来厚实。他说,这样一款高档寿衣,没出精品屋还可以说是精品,一旦被同行模仿,就变成了大路货。

为了尽可能维持产品的优势,刘绵海会选择客户,将自己的精品寿衣卖得远一点。他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六道口,产品设计如同一层窗户纸。同行只要看看电视或者图片,就可以打板制样,做出样品交给客户。

人们很难想象,作为“寿衣产业第一村”,六道口居然没有一家专业设计公司。产品山寨模仿和品质参差不齐,仍是这个草根产业升级破题的“命门”。

尽快成立行业协会,避免恶性竞争,是六道口村几任班子最关心的事。不过,已担任村党委书记5年的卢志发,坦陈要促成此事难度很大。

“一床被子,两毛钱的利润,也敢往外发货。”卢蕊对寿衣价格战不无忧虑,“20年前,一套寿衣能赚10元钱,现在只能赚2元。”她认为,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做好产品,让客户对寿衣品质有信心。

随着洛阳、郑州等区域市场的兴起,六道口寿衣的产业地位受到冲击。一些时常把“整合下上游产业”挂在嘴边的老板们惊呼,“河南已经失守,现在只能干到徐州,过不了多久可能要退守山东”。

相形之下,产业升级也正在悄然发生。

“我想通过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来推动这个行业转型升级。”正在香港参加展会的“御福祥”董事长曹栋,电话里透出70后企业家特有的锐气。

曹栋的父亲曹世元,是当年与曹作义一起加工寿衣的“元老”。父亲“退居二线”后,曹栋开始扮演起行业的“搅局者”。

同样从小作坊起家的“御福祥”,对照时装标准做寿衣,年销售额已逾千万元。目前,“御福祥”已取得欧盟CE在内的一系列标准认证,致力于成为走向世界的寿衣品牌。

在卢志发的办公室,摆放着一个占地200多亩的寿衣产业园规划图。为了保持集聚优势,村里希望通过园区化管理,扩大六道口的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拢住多年积累起来的人气。

产业越阳光职业越体面

越来越多在寿衣堆里长大的年轻人,接过父辈的产业,把经营重心转移到丧礼服务一条龙上。

几年前,六道口村拍古装戏,村民嫌租用戏服麻烦,直接套上老式寿衣就上场了,拍出来也挺好看。

在刘绵海的店里,还能看到那种老式寿衣──蓝黑色的清代官服,上面盘着亮闪闪的金龙。除了当地迁坟时零星卖出一些,基本没有销路。

六道口寿衣的款式和面料,也有过几次迭代更替。早期的清朝官服之后,还流行过一段中山装,现在基本都是现代服装了。不仅款式丰富,丝绸羊绒等高档面料也很常见。

前几年,唐装一度风靡全国,寿衣也出现了同样的需求。六道口寿衣厂商迅速跟进,“寿衣版唐装”风光了好几年。

“人过世之后身体变硬,为了方便穿戴,寿衣讲究宽大。除此之外,寿衣和正常衣服并没有什么区别。”刘绵海补充说,大约有30%的人,在亲人弥留之际,直接去商场买大两号的衣服当寿衣。

“现在的寿衣,越来越像活人的衣服。”刘绵海的儿子刘伟在一旁插话。这位戴着眼镜的80后,五年前尝试开网店卖寿衣,至今没有卖出一套。

尽管在线交易为零,但是刘伟通过互联网延伸了服务,对购买寿衣或者骨灰盒的客户,免费提供影像服务。

“我把寿衣卖出后,服务才开始。”刘伟说,通过延伸服务,每卖出10套寿衣,就有3套左右可以转化为白事一条龙服务。

和刘伟一样,越来越多在寿衣堆里长大的年轻人,开始接过父辈的产业。

从销售寿衣、骨灰盒,到入殓穿衣,开光送路,长相阳光的杨开瑞,也把经营重心转移到丧礼服务一条龙上。

大学毕业后,杨开瑞在外面闯荡了三年,现在回到了父母身边,接棒成为“瑞义祥”的掌门人。

“瑞义祥六成收入来自服务,我想通过提高服务质量,赋予这个品牌新的内涵。”杨开瑞说,死亡这件事没法变得轻松,但这个行业越阳光,自己的工作才会越体面。

“家故事”是曹栋正在筹资打造的线上平台。根据他的判断,全国每年接近1000万的死亡人口,“物联网+殡葬”变成风口将成为大概率事件。他希望通过打造优质的网络平台,吸引正规的寿衣企业入驻,推动六道口寿衣产业转型升级。

曹栋眼下正在加紧布点,“村里有些人可能对我有看法。六道口这几年有了很大变化,商家注册商标多了,垃圾棉黑心棉用得就少了。”

曹作义很少回六道口村,但是谈起村里寿衣产业,依旧兴致勃勃。

“进得村来楼似林,家家缝衣敬苍生,若问此业先行者,我是本村第一人。”这位已届耄耋之年的老人,不忘夸夸自己的功劳。

他笃信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寿衣产业不仅留得住,还要发展好。听说记者还要去六道口补充采访,他拜托给六道口的年轻人传个话:“卖水的看大河,机会多着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