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中说12 | 中友会的教育顶梁柱——教育主任吴泽源及副教育主任汪裕安联合采访
- 登载于 集团动态2022
身为中中校友会中负责教育这一板块的他们,是会内教育的顶梁柱,是对外宣传中友会升学道路的重要执行者。对于保送中国的升学道路,他们兢兢业业为中友会付出数十年,对于“教育”这一课题,他们始终认为“教育是一把改变命运的钥匙”。
“教育至上”的办学理念
二人在中友会服务的日子断断续续至今已35年有余。回想当初,汪裕安向我们回忆说,早在1987年时,自己就加入了中中校友会成为理事,与此同时也拉上了好友吴泽源成为当时中中校友会的执行秘书。吴泽源也向我们描述当时的中友会正处于起步阶段,不仅连会所还没有,连办公的地方也只有一张小桌子。可就在如此恶劣的基础环境下,中中校友会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在艰苦的华教背景中开辟了属于中友会的新篇章。
对教育有着崇高信念的吴泽源则在成为执委之前,向会长请求说自己想要協助中友会教育领域的工作,经过会员大会提名后才开始从最初的副教育至如今的教育主任,成为会内的教育顶梁柱。
“我相信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命运。”二人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这句话,他们表示这是自己一直坚持下来的信念和教育理念,而出国留学能更好的提昇眼界,人的视野开阔了那么格局也将必然将会不同。
想为中友会保送制度的改变上交方案
在疫情的这段期间,招生活动基本只能停摆,其中只有少部分同学继续申请到中国留学,中友会也会额外提供保送工作,但因为疫情和中国至今仍未开放的原因,有意愿保送到中国留学的学生数量骤降,两位教育主任表示这也给了中友会一个“反思”的契机。
吴泽源曾提到,早些年其实很少同学和家长会关注中国留学相关事项,更遑论选择到中国留学,是从近年起中国留学才逐渐受到关注,也开始有了学生询问和选择,这也让他们看见了马来西亚留学路上从忽视中国到重视中国教育的转变。而中中校友会作为一个平台,即以办教育为目的,又提供了到中国留学的渠道,在马来西亚教育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可在疫情的大环境下,吴泽源和汪裕安都渴望能让中中校友会的教育推荐能更上一层楼。首先他们看到了中国台湾设有海外青年技术班的机制,因此希望中国高校也能给予海外青年设置技术班相应课程,提供成绩相对中等或有兴趣的同学或青年多个进修选项. 其次,也提出希望中国高校除给予优秀生奖学金外,也能多提供贫寒学生獎励金或贫寒助学金,把留学的可能性扩展到所有学生身上,而非仅关注成绩优异的同学。二人提出,只有上述制度的增设和落实才能最大程度上帮助所有有升造之心的同学。
而提到制度的改进,二人心照不宣地微笑了。汪裕安告诉我们,自己和吴泽源从中学开始就是同学,而二人就曾经是“改进”和“创新”的佼佼者。1983年毕业那年,大部分同班同学包括二人联合起草了一份备忘录,提交给校长,要求校方帮助学生们争取在校董会中的学生代表席位,以在校董会开会时可以参与争取学生权益,同时建议设置巡察组、美化组、交通组、卫生组等服务同学,照顾校园组别。而在众人的推动下,隔年终于也出现了“学长团”的学生组织至今。
所以,二人都对能增加同学到中国升学增添多个选项充满信心,希望通过中友会团队精神力量让同学,青年到中国深造更普及化,贯彻“教育至上”的理念,让所有“会”和“不会”读书的孩子都有升学的机会。
与中友会高度契合的教育理念
能在中友会服务了这么多年,其实二人都有共识,认定中友会作为升学的渠道,不仅可以宣扬“教育至上”的理念,更知道单靠个人的努力对改变升学现状只能杯水车薪,只有类如中友会内部的人事和谐,社团理念和初衷都彼此相契合的中友会才能在其中扮演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吴泽源和汪裕安也都深受中友会内的理事影响。对于吴泽源来说,在与中友会副会长许庆喜的相处过程中,他好学、幽默、大方的性格特质,深深地让吴泽源为之折服,并标榜许副会长为学习的好榜样。而汪裕安则坦言,自己在中友会也深受前会长骆义平和蔼可亲的性格影响,学会以和待人。
在采访的最后,两位教育主任向我们表示,希望能在中中校友会这个大家庭中扮演好教育者的重要角色,做好教育应该做的事,为后生铺好未来的路,是他们力所能及也是心之所向的最佳愿景。
实习生:田雅文 刘怀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