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报》 副社长兼董事李福安 黄文彬从不干涉编务 坚持办报原则和社会责任
- 登载于 集团动态2020
“我认识了几十年的老板,丹斯里拿督阿玛黄文彬虽然已经逝世22年,但是他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在我的脑海里”!
这是黄文彬集团属下《国际时报》的一位老职员李福安之心里话。
现年74岁的《国际时报》副社长兼董事李福安,1969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返回砂拉越后,便进入职场,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教师生涯。
他回忆,51年前在长辈李文烈(曾任砂拉越客属公会秘书长和中中校董会副主席)以及老师蔡高廷的介绍下,认识了和蔼可亲的丹斯里拿督阿玛黄文彬,并在1969年7月1日开始在丹斯里拿督阿玛黄文彬旗下的《国际时报》上班,就此和报业结缘。
《国际时报》创刊于1968年10月1日。
在《国际时报》的半个世纪里,从资料员做起,很快升为助编、编辑,接着是编辑主任、副总编辑,在1987年公司改组时,成为总编辑,2013年改任副社长迄今。
在数十年的时光中,他看到了丹斯里拿督阿玛黄文彬一步一脚印,由一名产业发展公司总经理逐渐成为全国华社杰出领袖的过程。他认为,丹斯里拿督阿玛黄文彬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将永志史册,而作为黄文彬集团员工,以他(丹斯里黄文彬)为荣和感到自豪。
李福安也回忆,丹斯里拿督阿玛黄文彬办报,从不干涉编务,他曾经交代;办报要有原则和社会责任,例如华社内发生矛盾和争议,不要立即登在报纸上,要先设法沟通,寻找适合的人进行调解。
“我在《国际时报》服务多年,一直遵照此原则,从不敢忘记。”
真诚对待员工如朋友
“丹斯里拿督阿玛黄文彬对待员工十分宽容,像对待朋友一样,平易近人,从不发脾气。工作了几十年的老职员为数不少,有些职员甚至到了 81岁高龄才荣休。丹斯里拿督阿玛黄文彬对员工有求必助,能帮就帮。数十年相处过中,感觉丹斯里拿督阿玛黄文彬把我当作朋友多过当作员工。”
丹斯里拿督阿玛黄文彬十分好客,也喜欢在夜间会客,经常持续到凌晨。
“我常在下班后到他家,聊时局、聊社会,他一定会准备夜宵招待,有时会亲自下厨。”
“他常到各处吃海鲜,包括文丹、青山、龙岗和打马庚,多数光顾老朋友的摊档,我也常受邀陪同。”
“有一次,我突然接到他打来的电话,问我在家中做什么,如果空闲,就出来一同游车河,原来他已经在杨明芝的陪同下,来到我家门外。”
“他到各地办事,也会邀约朋友同往,特别是和他在商会共事的理事。例如出席槟城华人文化大后、商联会宴请首相、马中友协宴请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等,我也曾经受邀参与。”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有一段时间被派驻美里国际时报分行,他由沙巴回来,多数乘车,并且会在美里停留,常约我下班后到酒店找他,然后一班人一起去吃海鲜。”
兴学办校资助学子
李福安说,丹斯里拿督阿玛黄文彬生前常出钱资助学生深造,他就认识数名获得丹斯里资助求学的人。他出钱出力修建学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丹斯里拿督阿玛黄文彬的善举也影响了他的公子仿效,受资助的人包括机构的员工。
“丹斯里拿督阿玛黄文彬也鼓励我参加社团活动,并且要多报道华团、华校动态。他说作为新闻从业员,一定要和华社建立密切关系,华文报章、华人社团和华文教育,是华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我记得,当年华总理事改选,我也是在他的鼓励下提名竞选的。《国际时报》曾经开辟《华小春秋》、《教与学》、《学生园地》、《一中园地》、《三中园地》等副刊,并积极支持华校,自有原因。”
“丹斯里拿督阿玛黄文彬和他的兄弟姐妹十分和睦,经常在一起聊天。对他的母亲更是十分孝顺。他在古晋的时候,经常去陪伴他的母亲,直至深夜。”
李福安说,丹斯里拿督阿玛黄文彬逝世,华社失去了一名杰出的领袖,国家失去一根栋梁。“虽然他逝世已经二十多年,提起他,我心情依然惆怅。”当年写悼词的时候,他曾经使用一些对联悼念他,其中包括:
烟雨凄迷风下名山沾热泪;
夕阳残照砂河流水放悲声。
“我们敬爱的总裁,丹斯里拿督阿玛黄文彬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如今,古晋有一条大马路,以他的名字“丹斯里拿督阿玛黄文彬”命名,让人们永远纪念他。我也永远记得他”
